一袋血的“旅行史”
2015年06月16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我,一袋400毫升的O型血。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常被人称作是生命之源,但很多人并不了解我们的身世和成长经历。6月14日,属于我的主人——献血者们的节日。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就让我和大家讲讲我的身世和经历吧!
本报记者 李钢
要成一袋血,先过五关
2015月6月14日上午11点,我的主人孙先生,路过泉城广场上的采血车,动了想献血的心思。但献血不是他想献就能献的,需要经过一定程序。
有无疾病史,献过血吗……工作人员先给了我的主人一张登记表,初步问询是否满足献血的条件。然后,测体重、身高、血压,一切通过后,我的主人才登上采血车。别急,现在还不是正式献血。
先扎一下手指头,你别小看就扎这一下,测的项目可不少。后来,我听省血液中心质控部门的老师说,采血前的检测包括血型、血红蛋白、转氨酶、乙肝、梅毒等,这些都要进行快速检测,要是一项不合格,也没机会献。
通过这层层“关卡”,采血才算正式开始。采集过程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一人、一针、一袋”。随着采血针扎进主人的血管,我要彻底和他说再见了。
不一会,长到400毫升大的我,装满了血液袋。工作人员还给我定了个“身份证号码”,这个号码是唯一的,将随我一生,同时这个号码也将贴在主人的献血证上。
在采集的时候我被分成了三份:血液、标本、留样管。然后都被放进了采血车上的冰箱里。等采集车下班我将被带到省血液中心。
核酸检测,能早知道有没有病毒
我的主人过五关、斩六将,终于让我成了一袋爱心血,但不代表我就可以用于临床,输给患者了。
从采血车运回省血液中心后,我被分开送到了不同的地方。其中,标本、留样管送到了检验科,我在这里要再经过层层检验。
血型、乙肝、丙肝、艾滋、梅毒、转氨酶……这些检测项目,在检验科,我要再做两遍,然后还要进行核酸检测。
听前辈们说从2010年开始,省血液中心就率先引进了核酸检测,用以前的检测方法没发现问题,也要进行核酸检测。有不理解的“爱心血”就问了,“这种检测这么贵,为什么非要检啊?”
省血液中心检验科的专家就给我们解释,核酸检测法可以缩短“窗口期”(指从感染病原体开始直到用某种检测方法能检测到该病原存在为止的这一段时间),简单说就是可以更快地发现我们身上有没有病毒。
“煎炒烹炸”,被做成不同“菜品”
我虽然成为了一份合格的“爱心血”,但并不代表可以直接给患者用了。因为我含有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不同成分,有的患者并不是都需要。如果一股脑地都给患者输了,不但浪费血液,还给患者增加负担。
在血液制备的地方,我被分离然后制成血浆、红细胞、血小板等成分制品。
为保证输血安全,我体内的白细胞还被滤除了。这是因为我体内的白细胞是最主要的病毒载体,同时也是引起输血反应最常见因素。从2005年开始,到省血液中心的爱心血都被滤除了白细胞。而对做好的血浆,还要进行病毒灭活,这是因为各种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病毒广泛存在血浆里。
经过一道道检测,再经过分离滤除后,我被做成了一份份的“大餐”,被暂时存储了起来。对不同的成分,储存方式也不同。
如红细胞的储存要保持在2-6℃环境内,血小板要在22℃储存,冰冻红细胞要-80℃储存,冰冻血浆要-20℃以下储存。红细胞的储存时间因保养液的不同而不同,最长为35天,血小板则为5天,新鲜冰冻血浆为1年,冰冻红细胞为10年(一般只用于稀有血型血液的保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