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过端午
2015年06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焦辉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古人过端午节有采摘兰草,以兰草汤沐浴、除毒的风俗。战国时代,人们把五月初五视为“恶月”和“恶日”。《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用菊科的佩兰,煎水沐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等。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五月初五这天,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划舟驱散江中鱼鳖,以免屈原的身体被吃掉。后人为了纪念,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的五月初五,台湾开始举行龙舟比赛。
  端午节吃粽子,是又一种主要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草药,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肉、板栗、红枣、赤豆等,粽子也开始成为了馈赠亲友的礼品。唐代粽子,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已有“蜜饯粽”。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为箬叶或芦苇包,附料也开始用豆沙、猪肉、松子仁、胡桃等。
  古人端午节还有“斗草”游戏。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年华记丽》:“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唐朝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
  古人在端午节这天还要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饮雄黄酒。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驱除不祥,避邪祈福。端午节佩的香囊,又叫香包或荷包,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草药,外包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玲珑可爱。
  “端午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已在2009年9月30日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