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齐建水
俗话说,麦熟一晌。上午还泛着些许绿意的田野,经一阵又一阵的热浪吹过,下午就换成了一副金黄色的容颜,阳光下一片灿烂,壮丽而辉煌,空气里弥漫开诱人的、淳厚的麦香。
这是农民求之不得的振奋人心的场景,但亲历过二三十年前割麦子的人,无不对割麦子那受刑般的苦累心有余悸。
清晨,还没等忠于职守的公鸡报晓呢,父亲已催促一家人起床上坡了。我惺忪着眼睛,提着镰刀和绳子,跟着父母来到地头,弯下腰来割麦子。一手薅住密实的麦子,一手握着镰刀,从右往左,一把一把地割。想到这割下的麦子不久就要成为可口的面条、馒头或油饼,心中有种说不出的兴奋。加之清晨空气凉爽,刚干活力道足,动作又轻又快,就连割麦发出“刷刷”的响声都觉得悦耳动听。
可没过多长时间,当燃烧的太阳升起来,灼热的阳光连同尖细的麦芒一起往肉里扎,抬眼望一望远远的地头,那种新鲜劲就烟消云散了,镰刀开始变得钝起来,腿胀腰酸,汗水浸入被麦芒扎伤的胳膊,滋滋喇喇地疼。本想坐在田埂上歇一会儿,前面的父亲回身催促道:“磨蹭啥?快割呀!”我只好吃力地站起来,擦几把汗,喘几口气,再弯下腰去割。我知道,并不是当父母的不体恤孩子,而是“天时”不等人啊,一旦错过了天时,一冬一春的辛勤劳作就白费了,接下来的一日三餐和向往的日子就要打折扣。
那时,农村刚刚实行土地联产承包,家里一穷二白,既没有牲口,也没有车辆,割倒的麦子如何往场里运也是个大问题。自家没有车辆,只好在别人家中午休息的时候,借车往回推拉。借不着,就靠人背,肩膀上勒出一道道血印子。
中午,烈日当头,匆匆吃过饭,就到场里去用铡刀铡麦根子,然后把麦穗在场里铺摊开来,让烈日暴晒。过些时间,翻一遍,再过些时间,再翻一遍。只有在翻场的空闲,才可以躲在树阴下,倚着树干稍作休息。而这时,勤劳的母亲仍在烈日下挑拣着混杂在麦根里的麦穗。干活的时候,心里头复杂得很,一方面盼着来片云彩把骄阳遮住,能凉快一点,一方面又盼着太阳毒一些,把麦穗早点晒干。等麦穗晒干了,我便跟父亲一起光着膀子拉了碌碡,在麦穗上一遍遍地碾压,身子崩成两副前倾的弓。当时就想,家里什么时候能喂头牛或毛驴该多好啊!
不知碾过多少遍,等麦粒从麦穗上脱落得差不多了,就用木耙或杈把麦秸挑开来,把麦粒归拢到一起,选在有风的时候,开始扬场。父亲是扬场的老把式,手持簸箕,一扬一收,把麦粒甩出一道道彩虹,他的脸上也漾满了彩虹般丰收的喜悦。
其实,麦收这段时间,最辛苦的还是母亲。当家里的男人们坐下来吸烟或躺在炕上歇息的时候,她还要在烟熏火燎中为一家人做饭。当然,那时做饭是比较简单的,经过一个青黄不接的春天,家里已没有多少东西供母亲施展厨艺。调一盘黄瓜丝,煮几个咸鸭蛋,做一锅鸡蛋汤,也算对劳累了一天的家人的犒赏。
吃了晚饭还不能马上休息,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磨镰,以备明天早起继续割麦子。
就这样受刑般地干上十来天,直累得腰酸背疼,身上晒脱了一层皮。打下的麦子还没来得及入囤,村干部就开始催着交公粮了,还有“三提五统”,一算,差不多收成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原本喜气满满的心里一下子凉了半截。等排队挨号到粮所交完了“爱国粮”,这年的麦收才算过完了。
但毕竟土地承包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人勤地不懒,庄稼产量高了,家里有了余粮,又开始种棉花等经济作物。过了几年,家境渐渐好起来,父亲先是请木匠打了架木推车,后来又置办了拉车,还买了头毛驴,再到收麦子的时候,就不像以前那么累了。又过了几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家里买了拖拉机、收割机、农用三轮车,收麦子就更轻省了。
前几天,陪同济南市摄影家协会的摄影师去垛石镇拍麦收,看到几台大型联合收割机“突突突”在金黄的麦海中徜徉,它们像一位位技术高超的理发师,所过之处即剪为整齐的寸头,一个来回就能卸下一拖拉机斗的麦粒。站在一旁等着耩地的拖拉机手说:“现在过麦太轻松了,收割机走一遍麦子就收完了,我再走一遍,玉米又种上了,原来过麦半月二十天干不完,现在连收带种也就一两天,种田人赶上了好时候,再也不用受过去那种苦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