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与烟台的习俗
2015年06月19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邹天汉 许桂芹
端午节文化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也称端五,端阳。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晋代成书的《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按干支纪年法的规律,农历正月的月建为寅,依此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所以五与午相通,故五月初五即为端午。又因五月是仲夏,按阴阳八卦学说描述,农历五月时值阴气下沉阳气上升至极点,所以端午也称端阳。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全国各地没有统一的说法,主要说法有为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还有的说是为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受迫害的伍子胥,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端午节的第三种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5-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庙与曹娥江在当今的浙江绍兴;第四种说法是为纪念28岁时参加革命,清光绪三十三年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的女诗人秋瑾;第五种说法是根据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陶推断出的一个崇拜龙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龙图腾祭祀的日子,叫龙的节日。另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与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始于夏至节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然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端午节沿革的习俗有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不仅中国的吴、越、楚地盛行,还发展到中国的台湾及东南亚各国,现在已成为国际性的体育项目。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又一传统的习俗。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不仅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也用于襟头点缀与装饰。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艾草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也有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作用。
根据历史的记载,五月端午节是个忌日、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吕氏春秋·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列传第十五·孟尝君》记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人们为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据传五月端午节是个忌日恶日的说法来自二十八宿黄道吉日星辰说。
烟台地儿的小端午
烟台人的端午节分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是小孩的节日,在五月初一这天过节。过小端午这天早晨,趁小孩还未醒来的时候,大人们就把提前准备好的五彩线系在小孩的手脖与脚脖上,两只脚脖子只系一只,男左女右,四只都系,说就变成小驴了。五彩线一般以红、蓝、粉、黄、绿几种颜色为主。这叫“割撸束线”。如图1所示。按习俗的规矩小孩系撸束线的目的是防止蛇蝎蜈蚣之类毒虫的蜇咬。还有另一层意思是牢牢把孩子栓住,不让病魔缠身,确保小孩的健康成长。
小端午还有另一个习俗就是给小孩佩戴百宝囊珍物。其中有苘麻染色与捆扎而成的小条帚,有鱼头骨包制的鱼骨孩,有绸布缝制的小红辣椒、有白布缝制左手拉右脚的玩皮小胖孩、绿布缝制小青蛙、荷花托、黑布缝制的小黑猪、橙布缝制的梅花鹿……多达二三十种,每种小巧玲珑囊珍饰物的下面都垂有很长的彩色丝线穗与流苏,很逗人发笑,这都是孩子的母亲或奶奶在小端午之前的几个月里赶制出来的。这种习俗既可以表现出女人们精湛的针黹技艺,又可以让小孩启蒙认识各种物品的外貌特征,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以达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珍囊中的艾叶香料还可以驱除蚊虫的叮咬与伤害,给小孩营造一个良好成长环境。见图2所示。
还有一种不多见的婴幼儿佩戴形式,就是在端午节或隆重场合,手腕上环系百宝袖珍物,其中有银质微形官印、微形斗、孔雀蓝点染的微形锁、籽粒饱满的石榴、小青蛙坐簸箕栩栩如生的圣物等,既凝聚了历史的智慧与厚重感,又寓意了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还彰显出典雅尊贵的文化氛围。见图3所示。
端午节正值仲夏,天气临近小暑,气温居高不下,毒虫开始滋生肆虐,婴幼儿的皮薄肉嫩,不堪蚊虫的叮咬,农村中常给婴幼儿挂戴刺绣成的“五毒肚兜”(五毒:蛇、蝎、壁虎、蜈蚣、蜘蛛)。既有遮掩体肤的作用,又有把五毒收藏在太上老君的宝葫芦里,不让它们出来残害孩子们的寓意。使幼儿们茁壮成长。见图4所示。
烟台地儿的大端午
大端午最主要的习俗就是家家都包红枣嵌角夹心的糯米粽子,其中也不乏花生嵌角夹心、豇豆绿豆掺合的粽子,粽子米除了糯米外,还有黍子米(通常叫大黄米),也有小黄米(也叫黍谷子米,是谷子的一种),包叶最正宗的是芦苇叶,据说阳澄湖及周边地区出产的苇叶既长又宽,包出粽子个大肉厚很出味,每年胶东各市区都到那边去进货,生意很红火。近处也有用微山湖苇叶包粽子的,味道也很不错。包粽子还有用竹叶包裹的,味道与芦苇叶差不多,只是每只竹叶更宽更阔,捋皮时很快捷,因此很受人们的青睐。糯米或黍米加红枣花生包出来的粽子掺入苇叶或竹叶一起煮出来的味道,既有苇竹叶的清香,又有糯米或黍米黏糯且有嚼劲的口感,还有红枣花生豇豆等甘甜健脾胃的美味,再加上糯米如白玉,黍米像黄金色泽的诱惑,使人久吃不腻,食欲大增。见图5所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烟台地儿很少能见到糯米,因山东临沂和东北三省还没有改种水稻,过端午包粽子只能用当地种植出来的少量黍米(大黄米)与黍谷子米(小黄米)。那时包粽子还常用一种白黏玉米经过舂捣出来的玉米馇子,包出来的粽子吃起来艮盈盈的很有嚼头。有时也常把大黄米或小黄米、白黏玉米馇子,再加上少量的绿豆或豇豆做成三合一的馅料,角和心仍嵌入五六颗红枣的粽子,吃起来那真令人叫绝。过端午还有一种食品很值得一提,就是煮粽子锅里煮出来的鸡蛋,比茶蛋味道还要增十倍,这真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难怪女孩子们结婚后送节令,都把煮粽子锅里煮出来的鸡蛋当礼品送人。过端午包粽子一般都在头天进行,先把米淘洗干净,放到水里浸泡一上午,下午包制再蒸煮,第二天端午节早晨起来吃粽子,既不凉,又不热,食温正好,吃到肚里别有一凡滋味。因端午节时值仲夏,新包出的端午粽只能保存两三天不馊,在旧时没有冰箱的日子里,人们有一种延长粽子保存期的方法就是放到刚从井里打上来的凉水中,早晚各换泡一次,这样泡保的粽子既不会出现干黏现象,又能延长保鲜期,可以保存一个周不变质。
端午节当日家家大门(街门)外侧的门楣上要悬挂艾草与五样果树枝条组成的避邪防疫健体“捆把”,是烟台人的另一个重要习俗,见图6所示。端午节这天的早晨,天刚蒙亮人们就起来到路边或沟渠旁、河岸边去采拔艾草,需连根拔起,还有采集五种果树的枝条(已结果的更好),叫着五样枝子。据说太阳出来后采集的不好使。通常采用的五样枝条有桃、梨、杏、枣、苹果、石榴、李子等,其中用五种即可。近些年来银杏移栽到北方地区后,也常把银杏作为其中的一种来采集,原因是银杏叶子可当茶饮用,有通血脉,降血压的功效,果实也是具有很高营养价值的百果,含有多种氨基酸,对人健体十分有效。其他的一些树枝也有相当吉庆的寓意和作用。桃树的枝干在民间常用来避邪,桃木人、桃木橛子就是用来避邪的工具。梨有早发财早见利、杏有生意兴隆、枣有早得贵子、苹果有平平安安、石榴有得到的财富留得住、李子有早立子女等美好的寓意。干艾草可以灸腧穴、通经络、散淤理气。这些艾草和五样枝子捆把日后收集起来,在有人腿胳膊损伤痛疼时用来烧水蒸洗,在缺医少药的早些年间,不失是一种祛病健体的偏方,所以盛传至今。
端午节这天早晨起来,七八岁前少年儿童的手脖子和脚脖子上,父母们都要给拴系“撸束线”,少女们还要在两鬓发际间或两条辫梢上插上两朵艾草尖端部分的“艾草花”,既有驱除蚊蝇的作用,又有装饰的效果,天真可爱的稚气一表无余。
端午节新张(结婚)的媳妇要送节令,也叫新媳妇送端午,是烟台人定规的一个俗成。在端午节来临之前的一个月里,新媳妇要在娘家包出几百只粽子,连同数量一定的烧饼、酥饼子与鸡蛋一起带到婆家,分送给族人与亲戚邻人家,烧饼酥饼子可以按半分,若新媳妇拿的粽子等不够分,婆家要配上一定数量的粽子等一起分,这叫“露脸”。新媳妇送端午的食品还要返还一少部分给娘家,这叫回礼。回礼回来的食品娘家也要挨家分送,让族人与亲戚邻居共同分享结亲的喜悦。
在烟台地儿新媳妇送端午有“公公(公爹)的冬,婆婆的清(明),端午节里浑家争”的说法,意思就是新媳妇送冬至节,除了送冬至节应该送的物品外,还要余外给公爹买点随身用的东西,如一件上衣或者一双鞋等,这就是“公公的冬”的含意;“婆婆的清(明)”也有同样的寓意。这个“清”还包括若妯娌们多的家庭,婆婆要一碗水端平,处事要清明。“端午节里浑家争”的意思是新媳妇送端午除了拿应送的粽子、烧饼与酥饼子外还要余外给小姑子、小叔子送上点随身用的东西。送端午还有“给自己送端午节”的说法,即别“耽误”(端午)自己的大事(怀孕生子)。按旧习俗,结婚的新媳妇不能在婆家常住,等到送节令时才能到婆家住上几日,所谓送节令实际是拿着娘家的时令食品到婆家住时吃,里面包含拿着吃的东西来婆家住的意思。这也充分体现出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妇女受人歧视的世道。
端午节一般在阳历的六月份,在二十四节气的小满之后,按烟台地儿沿海鱼群回游的情况,有“小满鱼齐”的农谚。这时做晚辈的要给父母或岳父母“送鱼礼”,是子女行孝的一种方式。送鱼礼要送当地最好吃的鲜鱼。莱州地要送大良鱼,且有“不吃良鱼不算吃鱼”的说法;老黄县(龙口)与蓬莱要送红鳞加吉鱼,蓬莱人也称“镰头子鱼”,在无红鳞加吉的情况下,也可用黑鳞加吉(燕瑁)来代替,肉虽然软一点,但味道也很鲜美。送鱼礼要在端午节前后送出,但与新媳妇送端午节的习俗并没直接的联系。加吉鱼吃后把所有的鱼头骨收集起来,能插成一个俗名叫“犁犁嘎嘎”的饰物与玩具,用绳吊在旧住房偏间从门的大镜子上,形似展翅飞翔的大雁,既美观又有制作的情趣,很受人们的赞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