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印度洋有富稀土沉积物
历时215天,航程28125海里,“大洋一号”满载科考新发现凯旋
2015年06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大洋一号”科考船返航青岛。
  参观者在查看“大洋一号”从深海带回来的科考样本。
  热液生态系统代表性生物样本。
  深海表层沉积物和玄武岩样本。
     18日,“大洋一号”科考船自2014年11月16日从三亚启航以来,历时215天,航程28125海里,完成大洋第34航次科考任务后返航。本航次,科考队在中印度洋海盆首次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物,对于深海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文/本报记者 陈之焕 片/本报记者 张晓鹏
海上科考215天,“大洋一号”凯旋
  18日,在团岛码头,“大洋一号”缓缓驶进码头,经历了215天的航程,科考人员们终于回家了。
  “大洋一号”科考船自2014年11月16日从三亚启航以来,历时215天,航程28125海里,在完成大洋第34航次科考任务后返航青岛。
  中国大洋第34航次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负责实施,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负责船舶保障,具体分为5个航段执行。其中前4个航段在位于西南印度洋的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2011年我国获取的世界首块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共计1万平方千米)开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兼顾环境基线和生物多样性等调查;第5航段在中印度洋海盆首次开展了深海稀土资源调查,同时开展了沉积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调查。
  本航次是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西南印度洋硫化物资源勘探合同》之后开展的第二个大洋航次。按照工程化勘探的要求开展海上调查是本航次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中国大洋科考调查工作模式的一次重要创新,对于海上调查人员、船舶和调查设备而言都是一个考验。

运用自主研发设备,在26处区域勘探
  此次“大洋一号”科考切实履行我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在合同区26个区块内开展了4千米间距的综合热液异常探测测线调查,圈定了多处矿化异常区。对龙、断桥等典型热液区的分布范围和构造特征取得新认识。科考首次运用我国自主研发的“进取者号”中深孔岩心取样钻机、电法探测仪等硫化物勘探关键设备,获得了断桥热液区岩心序列样品,这两套装备的应用,为深海多金属硫化物勘探技术的突破积累了经验。
  科考队员开展了沉积物化探、近底磁力等勘探方法探索,实现了海底视像底质类型现场解释与填图,效果良好。形成了一套海底矿化异常区圈定的探测方法。“这套勘探方法为我们以后的海底勘探积累了经验。”“大洋一号”首席科学家陶春辉介绍。
  本航次执行期间,我国首次有两条科考船同时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作业。第2航段,“大洋一号”与搭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向阳红9”号在西南印度洋同步作业,两船最近时距离不足两海里。两艘船互为补充、互相支持。“蛟龙号”注重定点突破,“大洋一号”则侧重面上勘探。
深海探宝,科考样本来自43个站
  在“大洋一号”的展示厅中,记者看到了珊瑚、铠甲虾、贻贝、蔓足类等深海生物样品,还有热液硫化物、玄武岩等深海矿物质样品,据悉,此次“大洋一号”科考获得了大量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部分区块的地质、地球物理、水文、环境等方面数据和样品,包括海底照片、摄像、水文、水体异常、沉积物、岩石等。这些资料和样品将为科学家研究该区的硫化物评价、环境评价和生物多样性特征等提供了重要支撑。
  “科考过程中,我们采集了大量样本。”“大洋一号”34航行第5航段首席石学法介绍,整个航段,科考队员们一共在37个站点停船,采集了大量的矿物质标本;6个站点停船,采集生物标本。
  科考队员在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开展了两个断面的环境基线调查,成功回收4套锚系,获取了国际海底管理局要求的年度环境基线资料及生物样品。“大量的矿物质标本值得我们研究,回来后大家将整理标本进行研究,为以后的科考打下基础。”石学法称。
国际上首次在中印度洋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物
  科考队在中印度洋海盆首次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物,这是国际上首次在该区域发现大面积的稀土沉积物。
  “大洋一号”本航次第5航段对中印度洋海盆大约85万平方千米范围内的海底进行了地质取样和同步连续浅地层、多波束测量。科考队利用船载分析仪器对获取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现场测试分析,在15站样品中检测出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达到了成矿的条件。同时科考队根据现场元素测试数据并结合浅地层和多波束测量资料,在中印度洋海盆初步推断划出了两个富稀土沉积区域,为下一步在印度洋开展稀土资源调查评价和环境演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