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炳乾坤
2015年06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忠义济南之三】
□窦洪涛
  《三国演义》里,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关羽“舍忠取义,冒死释曹”,每次读到这里,都要仔细研读好几遍,页角都被翻得微卷起来。读得多了,便生出一种旧梦重温的感觉,夜深人静,仿佛身长九尺的“二哥”关云长就站在面前,一双炯炯有神的丹凤眼直视我的内心。
  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关羽具备特殊的气质和精神。供奉关羽的大殿居中,殿门外悬挂着一副木刻对联——“大义参天地,英风冠古今”,横批为“义炳乾坤”。苍劲有力,无形中给人一种压迫感,让人肃然起敬。关羽给人的“压迫”从来不是付诸武力,而是源自忠义。
  想当初关羽兵败被俘,曹操提出各种优厚的条件诱其“叛变”,但关羽始终不为所动,一心只想打听刘备的下落,只因自己与刘备有过生死誓言。读到此处,我几度落泪,人心是一种学问,而且极为深奥,有多少人能像“关二哥”一样,只会朝着自己坚信的路走下去。
  “二哥”冒死释曹,以私废公,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无疑是在关键时刻“反将一军”,这就是认敌为友,放虎归山,他犯了足以被押赴“军事法庭”的不可饶恕的“大罪”。而“二哥”自己,又怎会不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但在“忠义难两全”的境况下,“二哥”终究还是选择以“义”为上,放了曹操,当真担得起罗贯中先生“义重如山”四个大字。
  更有意思的是,罗贯中以诸葛亮之口为二哥开脱,说是诸葛亮算准了如果曹操一死,天下更乱。这样一来既保全了二哥,又保全了曹操,更保全了天下“公理”,维持了相对最好的天下“格局”。啧啧。
  “关二哥”骑赤兔毅然绝尘而去,徒留曹操一人在漫天火光映照的华容道上“空悲切”。待战争带来的硝烟散尽,厮杀声、哀嚎声终将远去,赤壁也会恢复往日的平静,对于百姓而言,战火是噩梦,但好在噩梦也有醒来的一天。等一切风平浪静,百姓便能带着“二哥”的忠义海阔天空。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最开始,赤兔马是吕布的坐骑,在吕布死后,曹操仿效董卓“宝马赠英雄”,关羽便继吕布之后,成为赤兔宝马的第二任主人。当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杀害后,赤兔也绝食而亡,跟随关羽而去。关羽是人中龙凤,赤兔为马中翘楚,二者都流淌着忠义的血液,势必惺惺相惜。
  关帝庙门外两只相互对望的石狮与众不同:它们长着一对“马耳朵”和一根“马尾巴”。据说这是人们为了纪念关羽的坐骑“赤兔马”而特意设计的。我倒认为,这两只石狮就是赤兔马的化身,突破三界的束缚,守护关羽,守望忠义。
  如同石狮与赤兔马的结合,济南也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不同的文化在不知不觉中被济南同化、感染,直到成为济南的一部分。从古到今,泉城以其与生俱来的吸引力,引来历史上众多名人骚客的无限留恋。纯净灵动的泉水,把来自远方的各种思想摇碎,然后糅合,莞尔一笑,汇聚成济南人的忠义。
  济南人忠于家庭,忠于城市,忠于国家。那些名士,或者说是百姓的选择,或者说是历史的选择,忠义都是他们的共性,从古到今。济南人的忠充满了象征性与想象力,具备很强的向心力,就像泉水中的倒影,除了自己,还有岸边的垂柳与顽石,但影子再多,主体仍旧是济南人本身,济南人的忠义有自己的主心骨。
  济南人的“义”并不孤立,或者说,“包罗万象”。济南人的“义”是与“仁”,与“礼”,与“利”结合在一起的。
  说到与“利”结合,我突然又想起了“关二哥”的另一层身份——武财神。济南商人历来都以“儒商”自居,而济南的老商埠又是济南百年开放和繁华的见证,因此,济南对内对外的经济往来一向遵从“忠恕”之道,讲究忠义诚信。
  在济南各个或大或小的店铺卖场里,几乎都能看到手持清香,对着关公拜三拜的济南人,于每一个济南人而言,关羽是忠义最贴切的形象代言人,他可比电视广告上那些所谓的代言明星忠诚得多。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济南人的“义”注定是君子之大义。
  在流连于济南的名人骚客的浸染下,济南人多多少少都具备些风雅之气。然而,风雅只是济南人的一种修养,是济南人给其他人的一种外在感觉,只有忠义,才是济南人骨子里的基因,是维系济南人的情感密码,是济南人的内在。
(本文作者为知名作家,曾被评为齐鲁文化之星,著有长篇报告文学《人类:倾听癌症》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