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观主体基本完工
再现飞檐斗拱摩云凌霄盛景
2015年06月24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复建万寿观效果图。
万寿观老照片。
万寿观主体基本完工。
本报记者 杨淑君
万寿观,历史上曾以“仙阁云护”被列入东昌八景。如今,消失60余年后,终于重现于世。6月23日,记者在古城南口以西、原观前街东段路北看到,万寿观的大殿、山门等建筑的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回忆>> 残存正殿似敞篷 高台阔场看大戏
复建后的万寿观山门为殿堂式、单檐歇山顶,大殿为重檐歇山顶,皆面阔五间,飞檐斗拱,正脊两端均有彩色吻兽对峙,房坡边缘铺制淡绿色琉璃瓦,中为灰色简瓦,整体建造恢宏、壮观。
万寿观的复建,引发不少古城老居民的怀古之情,一些老人对这里的往事津津乐道。同时他们也赞扬说,这座再现古代名胜增加了古城的历史韵味和文化积淀的厚重感。
75岁的傅式修老人回忆说,万寿观昊天阁曾建在近两米的土台上,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下层由大青砖垒成,上层以木材为主,规模有现在的六七间房屋那么大。
万寿观属于道家建筑,内供玉皇大帝及众多神仙的塑像。傅式修依稀记得,他小时候见到的万寿观已经残缺,就跟敞篷似的,木门已经被卸掉,有一个老道士住在观东侧的小院里。
万寿观的南面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广场南头有一座大约两米高的戏台。据说古代曾有戏楼,清末以前就倒塌了。这里经常说书、唱戏,广场上热闹非凡。
77岁的钟志华老人回忆,万寿观周围自然风光十分古朴而优美,共有四片水坑,分别是“观坑”、“观后坑”、“郑家坑”、“小坑”。每逢夏季大雨滂沱时,前后大街和附近院落的雨水都顺路流入坑中。
历史上观坑长年积水不涸,居民在其间植藕,夏日碧荷盈池,清香怡人。此时若登上昊天阁环顾四周,可见波光潋滟、绿柳垂岸、鸟飞蝶舞、燕语呢喃,顿感心旷神怡。
老人回忆,他曾听前辈街坊讲,范筑先领导聊城人民抗战时,这里成为宣传抗日的集会场所,经常上演抗日节目。部队打了胜仗,还在这里开庆祝大会,奖励立功的战士。
万寿观拆毁于聊城解放初期,“据说1949年聊城师范附小(今实验小学)成立时所建教室,就采用了拆除万寿观的木料。”钟志华说。
史载>> 昊天阁摩云凌霄 三清殿塑像精绝
据《聊城县志》等史书记载,万寿观前身是房老庵,建筑规模较小。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由后军都督金荣奏请更名为万寿观。明弘治年间,郡人侯宁扩建后规模宏阔。清咸丰初年,杨以增募捐重修,增建戏楼。
观内主要有昊天阁、三清殿、郁罗萧台、九龙钟特室等建筑。昊天阁拔地而起,为三重檐双层楼阁,采用木构砖砌,飞檐斗拱,气势宏伟,有摩云凌霄之势,被列入东昌八景,誉为“仙阁云护”。
楼上供奉玉帝神像,楼下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座神像。三清殿后墙上有清代状元邓钟岳手书“阆院瀛洲”四个大字,每字大逾丈余。”殿内雕塑精绝、神气凛然、栩栩如生。
万寿观两层崇阁建于丈许高台之上,阁的第一层中央悬挂着乾隆皇帝南巡来东昌时,御笔所题的“仙阁云护”四个大字。
在昊天阁的后面,还有不少房屋,绿树翠竹环绕之中有一座“特室”。屋子不大,却建筑坚固,青砖磨缝、雕梁画栋,精致而庄严。屋中不住人,也不立塑像,独有一只“九龙钟”挂在梁上,它是传之数百年的镇观之宝。
传奇>> 九龙钟雕龙欲飞 逢天旱祈雨遭劫
资料显示,特室悬挂的“九龙钟”,高达2米,重约万斤,为紫铜加合金铸造而成,外表金光耀目,故又有“金钟”之称。其周身雕刻九条飞龙,龙形各异,或戏珠,或昂首欲飞,神态逼真,活灵活现。据传每逢天旱,古时的地方长官都率百姓在此祈雨,经一番祈祷后,敲击九龙钟就会渐渐来雨。
九龙钟铸造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原有钟楼在特室之上,钟在楼下悬挂。传说九龙钟下,还曾有一只铁铸的黑虎,蹲在地上,昂首仰视,这叫做“抬头黑虎望金钟”,属于观中的奇景。每日佛晓,主持道士登高敲钟28下,十里八乡都能听到。钟声清越悠扬,闻之神思透爽。
一位自小便在古城居住的王姓老人告诉记者,1938年聊城沦陷后,万寿观主持道士安排将钟楼及下面的特室以砖封上,从此城乡再不闻钟声。据说,1942年,久旱不雨,有人报告伪知县说,只要敲响九龙钟,一定会祈下雨来。伪知县遂举办祈雨活动,主持道士被迫敲响金钟。
雨没有祈下来,悠扬的钟声却引起日军司令千野的注意,他来到万寿观内,见金钟闪耀放光,九龙飞舞逼真,叫兵丁搬上汽车,劫夺而去。听说后来运往日本了。
在施工现场,工人们顶着烈日还在紧张工作。一位工作人员说,在完成房顶铺瓦后,将接着进行安装门窗、粉饰、油漆,在适当位置添加砖雕、石雕,然后铺装地面、种置花卉树木等,最终打造成古城内又一处盛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