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校园暴力,言传不如身教
2015年06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校园暴力的频发,与孩子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而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只有通过成年人的以身作则,一点一点剥离社会上的戾气,校园暴力才有可能得到有效遏制。
  近来,有关校园暴力的新闻如井喷一般。浙江庆元一小学生被殴一事余波未平,又有媒体曝光江西永新一初中女生遭多名女同学围殴,紧接着,关于“四川资阳女初中生被扒光羞辱”的视频也在网络上热传。
  看到这一幕幕,很多人都在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这样的提问确实表现出了对校园暴力的担忧,但似乎又把问题的原因都归到了孩子身上。事实上,未成年人的诸多行为,都能在成年人世界找到“原型”,因此更值得追问的是,孩子们所处的成长环境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在很多人眼里,孩子本应是天真烂漫的,当他们做出了欺凌、羞辱等暴力行为,在情感上就很难让人接受,可很多时候,类似的行为如果发生在成年人身上,却被当做平常现象,甚至还会有人叫好。就拿暴力殴打来说,成年人因琐事大打出手的事常常见诸报端,暴力执法与暴力抗法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前不久成都男司机殴打女司机时,有多少人为男司机“点赞”?当所谓的“小三”被原配一方扒光羞辱时,又被多少人认为是“罪有应得”?
  回过头去再看近来曝光的一系列校园暴力事件,具体的暴力情节分明就是成年人暴力行为的投影,我们常说孩子“学坏了”,也该承认孩子的“坏”是学来的。其实不光是暴力行为,未成年人的各种行为,都能够在成年人身上找到“原型”,就像过“教师节”学生们争相给老师送礼的现象,恐怕也要追溯到家长们的“言传身教”。送礼与施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被认为是“懂事”,源于成年人的主动施教;后者被认为是“坏”,源于社会现实的熏染。
  由此可见,校园暴力的频发,与孩子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而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只可惜现在一说到应对校园暴力,惯常的思维就是纠学校的错。就拿“庆元事件”的来说,要求追究学校责任、处分学校责任人的声音不绝于耳,或许是为了应对舆论,当地教育局和学校的负责人陪同打人者登门向被打的孩子道歉,事后全县中小学也加强了法制教育和安全管理。要知道,学校教育虽然重要,但仅靠学校发力,很难“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所以说,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更像是在给成年人提醒: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戾气,已经严重到影响未成年人的行为了,如果大环境不发生改变,即便学校再努力、法律再健全,终究无济于事。要想让孩子的身心不受暴力侵扰,最应该反思并做出改变的是成年人自身——在生活中处处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对公序良俗的遵守,以身示范人与人之间该如何和睦相处。养成以和为贵的社会氛围,才能教会未成年人更理性地处理问题,也只有通过成年人的以身作则,一点一点剥离社会上的戾气,校园暴力才有可能得到有效遏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