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前絮语
在兵器中薪火相传
2015年06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徐静

  上个月,由本报承办的“济南首届国防兵器展”曾迎来10余万热心观众的参观,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歼15舰载战斗机成为展览期间的人气王,陆100高射炮、63A式水陆两栖坦克等13款国之重器也一齐亮相,兵器迷们可算是一饱眼福。
  早在两千年前,孙武便说过:“兵者,国之大事也。”事实证明,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首先用于战争,甚至许多科技成果都是因为战争的需要才得以生产和发展。所以,兵器发展史既能见证一段战火硝烟的记忆,还能突出展现历史的雄阔画卷。在2015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年头,通过对兵器文化的诠释和解读,让处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更直观、更透彻地了解兵器的发展,牢记战争带给人类的创伤和苦难,让一种传统薪火相传,让一种精神流芳后世,显得尤为必要。
  《从兵器遗迹重温那些抗战岁月》这篇文章就讲述了在抗战过程中,作为八路军后方武器弹药保障的人民兵工,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冒着随时遭敌人轰炸、偷袭、暗杀以及汉奸出卖等危险,为每一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就是这群默默奉献的兵工人,由原来的随军厂(所),到相对固定的兵工厂,再到目前汇聚于一起的山东特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抒写了一个个神奇的故事,树立起一座座英雄的丰碑,凝聚起一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老兵工精神。
  本周二,有关9月3日胜利日阅兵安排的消息,使得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逐渐进入密集与高潮期,我们的抗战征文活动最近收到的稿子也特别丰富。在《缅怀抗战烈士姚第鸿》一文中,21岁就出任共青团山东省特别委员会书记的姚第鸿是一个激情澎湃的革命先驱者,他以自己的激情影响着周围的同志;利用父亲姚以价任山东省政府高等参议的便利油印传单、搜集情报。1931年胡允恭初到济南恢复济南市委时,起初只找到十名党员。胡召集会议,为只有十名党员如何开展济南党的工作而焦虑,姚第鸿和另一名党员发言积极,态度坚定:十个人就十个人,古人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我们共产党人不怕艰险,齐心协力,完全可以搞好工作。正是基于这样的革命热情与决心,才使得1938年在聊城抗战中,姚第鸿和范筑先将军及600余名将士一起为国壮烈捐躯,正是“成败利钝,在所不计,鞠躬尽瘁,亦所不惜”。读了这篇文章,心中会对年轻的姚第鸿烈士油然而生一种敬重和怀念之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