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游戏化,如何“玩得起”
2015年06月25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考试季又到了,一些学校期末考试形式创新,不再是用一张考卷来作为学期学习成果的评价,而是在做游戏、比赛中完成测评,而且更注重过程性评价。比如,市中区选取七所学校的一年级作为试验点,将学期知识点整合后形成五项智力闯关。经八路小学二年级2班则玩起了“天才少年总决赛”,犹如一场party。(详见《齐鲁晚报》24日C04版)期末考试像闯关游戏,对此您怎么看?
齐言
形式创新值得提倡
@庄秋燕:以往学校对学生的考查往往形式呆板生硬,让学生很容易产生“恐惧”心理,甚至从内心深处厌恶和抵制考试。另一方面,过去以一张试卷考查一门课的学习成果,往往以偏概全,不能科学、有效、全面地反映一个学生的真实能力。在各种“游戏”和比赛的过程中完成对孩子们各项能力的考查,实在是一种教育教学考查方式的革新与创举,具有开创性、实践性和全面推广的意义。
不一定所有人都“玩得起”
@彭磊:创新的形式,的确能考查出一部分孩子的综合能力,却并不一定对所有人的胃口。那些生性羞涩的孩子,极可能产生怯场情绪,影响到临场发挥。
此外小孩的考试分数,不少家长还是一定要看的。做游戏得出的综合评价,有家长还真接受不了。何况,升学率在小学日常教学中仍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让小学生掌握必要的考试技巧还是现实的。打个比方,考试是“正餐”,而做游戏、比赛的测试充其量只是“副餐”。
对出题者提出更高要求
@王婷:这样的考试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老师对知识点融会贯通,才能设计出更好的考查题目,而这样的尝试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十分有利的,学校、学生和家长应该对这样的尝试予以鼓励。至于是否能在低年级学生中全面推广,或慢慢延伸到高年级学生中,还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
起跑线上,优先抓好素质教育
九点
□张九龙
从1985年启动算起,中国素质教育已经走过了整整30个年头,但是而立之年的素质教育似乎仍处在幼儿期。30年来,减负、课改等声音不绝于耳,教育革命的浪潮中,不乏勇于吃螃蟹的弄潮儿,可是在考试指挥棒下,那些勇者总显得身单力薄。
又是一年考试季,两个场景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是部分小学试点过程性评价和趣味检测,校园里办起了最强大脑争霸赛,孩子们玩得热火朝天;一方面中考高考的火药味依然浓重,警车开道、全民备战的情景,多少年来如出一辙。孰是新闻,孰是旧闻,旁观者心中都有面明镜,也折射出教育的无奈。
归根到底,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紧缺以及高等教育容量有限的状况很难发生根本性的逆转。这一瓶颈不打破,应试教育还是会牢牢捏住素质教育的“七寸”。
其实,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一个重过程,一个重结果;一个关系到教育正义,一个关系到教育公平,两个好兄弟没必要争个你死我活,完全可以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有所侧重。
那么,低年级的孩子该侧重什么呢?许多家长强调“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追求上进,赢在起点,并无可厚非。但是,怎么样算赢呢?是每次考试都考满分吗?是处处争第一吗?恐怕没这么简单。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正处在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孩子易学易教,而且没有升学压力,有条件修好这颗心。通过游戏和团队合作,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培育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均衡发展的学习能力,要比单纯看卷子上那个干瘪的数字更有价值。
生活中经常见到低年级孩子因为没考满分而哭鼻子,也经常见到少年学霸“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赢得起输得起,学得好玩得好,这才是低年级娃娃最应该学会的东西,这恰恰是我们教育孩子的“短板”。
需要注意的是,在玩中学,得避免用应试教育的办法搞素质教育,别让素质教育变了味。老师和家长要多鼓励多引导,让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学会参与,让那些善于表现的孩子学会合作。唯有如此,这场人生的马拉松,孩子们才能跑得持久,跑得独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