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南闯北,还是在家收麦踏实!”
一天工作17个小时以上,中午40℃高温照样玩命干
2015年06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收割机忙着割麦。
  麦粒直接从收割机上倒入三轮车中。
  看到麦粒差不多放完,他打算关上仓口。
  ▲李兴民正在开仓放粮。
  ◥收割机司机是哥俩的兼职,铝合金门窗加工才是主业。图为李兴水正在加工铝合金门。
   编者按
  炎炎夏日,当我们坐在室内享受空调的习习凉风时,有多少人正在烈日下坚守工作。40℃的车厢里挥汗如雨,炙烤的马路上一遍遍清扫,街边小摊上呐喊叫卖……他们默默地承受着高温,为了生计,也为了酷暑中的那分坚持。从今天开始,本报开设“酷暑‘烤’验”栏目,聆听身边小人物的酷暑故事,请您一同体验那分生活的不易。

文/片 本报记者 李云云        
  商河县龙桑寺镇的李兴民和李兴水哥俩开了七八年的收割机,近几年他俩一改出省收麦的习惯,过了芒种就开始在周边村里张罗收麦。李兴水说:“走南闯北,还是在家收麦踏实。”每天17个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车厢内高达40℃的高温,还有时不时遇到的收割机“罢工”事件,就是他们麦收生活的一个个缩影。谈起麦收,哥俩笑着说:“麦收跟打仗似的。”

  哪怕每亩少挣10块钱
今年也在家收

  6月12日下午,记者在商河县龙桑寺镇李家村村西边的麦田里看到,李兴民正在开着他的收割机收麦。时不时扬起的尘土和秸秆碎屑,使人看不清车厢里的司机,只能看到收割机在地里蠕动。大约20分钟,一块麦田收割完毕,他熟练地转弯停车,将收割机停到农户的三轮车旁边,开仓放粮。
  一同前来的老父亲趁着农户装麦子的空当,递给他早已晾好的白开水。他打开车门接过水,身上的背心早已被汗湿透,粘在身上。看着三轮车里金灿灿的麦子,他说:“这麦子不错啊,每亩地得收一千斤吧。”农户笑着直点头,说:“你今年咋没出省啊,我还以为你又出去了呢?”
  “出省哪里有家里舒服,早就不出去了。”李兴民笑着说。兄弟俩2008年买的车,早在两年前,李兴民和堂弟李兴水曾经去过河南、天津等地收麦,那两年的经历对于兄弟二人来说简直是场“噩梦”。哥俩开着车去河南就得两天一夜,有些路段不能收割机上路,还得到处找小路。哥俩轮流开车,谁累了谁就在车上睡会。有一年,哥俩去河南收麦,去得早了,在河南呆了一周后才找到活干。初到河南,人生地不熟,找的中间人也不靠谱,有些麦田收完之后,钱没收上来。
  李兴水说:“到河南谁都不认识,转眼间就找不到麦田的主人了,跟人家要钱人家也不承认。”哥俩在河南割了10天麦,开始往回赶,在回来的路上,碰到有人“截车”。十几个农民拦在路边,逼迫收割机停车收麦,兄弟俩一看情形不对,加大油门就跑。“那种情况真不敢停,收了麦不给钱是小事,有很多老乡都被他们把车砸了。”
  从那时开始,兄弟俩再也不外出收麦。李兴民说:“还是在家里收麦踏实,价格便宜但是人实在,钱也好收,哪怕每亩少挣10块钱,今年也在家收麦。”
年年拿自家麦田“练车”
最怕收割机中途“罢工”

  兄弟俩说:“每当麦收就和打仗似的。”刚进了6月份,兄弟二人就开始准备。6月5日前后,兄弟俩开始外出收麦。和往年一样,兄弟俩开始拿自己家的麦田“练车”。
  之所以选择自己家的麦子,一方面是兄弟俩出去收麦后就没空回来。最主要的还是试验试验收割机有没有问题。“要是家伙什不好用,在自家地里出点问题也没事,去了人家地里,漏下麦粒就不好了。”李兴水说道。一旁的媳妇忍不住抱怨,收得太早,每年麦子收回家后都得比别人家多晒两天。
  6月5日开始后,兄弟二人就开启了“战斗模式”。每天5点之前起床去麦田里,晚上10点之后回家,出门就是一天,吃喝全在车上。李兴民说:“平时很早就困了,麦收那两天和打了鸡血似的,一天工作17个小时也不觉得累。”同乡李先生开玩笑说:“为了钱,也不能累啊。”照李先生分析,半个月下来,这哥俩少说也得挣个万儿八千的。
  兄弟俩开收割机也有七八年了,兄弟二人称最怕“收割机中途罢工”。李兴水说:“要是收割机不捣乱,平均每天收七八十亩没问题,但是一遇到罢工,这事就难说了。”有时候排查一遍就得一天,再加上修就得两三天。李兴水说:“修也就算了,有时还惹事。”
  有一年收麦,刚刚工作了3天,收割机车舱突然坏了,等收割机走到一半时才发现麦粒撒了一地。看着满地的麦粒,兄弟二人既心疼又不好意思,赶紧赔了农户1000块钱。李兴水说:“当人家玉米都出苗时,撒麦粒的老乡家一片麦苗,看了脸上就火辣辣的,咱庄稼人不就看重这些粮食嘛。”
中午40℃高温照样干
麦收越来越像“赶集”

  今年气温与往年同期相比偏高,中午收割机车厢的温度能达到40℃。李兴民说:“一中午头下来,就像蒸了一场桑拿,很多时候汗都流进眼里,看不清路。”每天中午,他至少得喝2升白开水补充水分。
  记者不禁问道:“中午那么热,你可以休息一下吗?”李兴民笑着答道:“这你就不懂了吧,中午才是收麦的好时候。”他给记者分析道,早晨和晚上收麦的时候,露水较大,收的麦子偏湿,中午则正好。
  李兴民说:“现在收麦都和赶集似的凑热闹,一窝蜂聚在一起,要是中间停一会儿,停到谁那谁也不愿意。”成片的麦田,小麦的成熟期前后能差10天左右,但是大家都集中在三五天之内收完。并且有很多农户的小麦收割时秸秆还是绿色,麦粒能煮着吃。
  张大姐家里有8亩地,收割、灌溉、播种前后用了不到五天的时间,小麦连家也没进,在空地上晒了一天直接就卖掉了。张大姐说:“说实话有些地里的小麦还不到时候,但是周围邻居都收了,自己心里就慌了,恨不得早点收完。”张大姐有一块地小麦种植较晚,本想等几天,没想到周围邻居都收了,地也浇了,等到她收的时候,收割机差点进不去地。张大姐无奈地说:“都抢着收,看这样不收能行吗?”
  正因为大家都来凑热闹,兄弟二人本来工作20天,现在压缩到了半个月。李兴水说:“累也就累这几天,我们都习惯了。”
盼土地整合成片
开收割机只是“兼职”

  好几年都不去河南割麦了,兄弟二人仍然惦记河南成片的麦田。李兴水说:“河南的地都是成片的,每户的地都集中在一起,干起活来方便。”
  要是成片的麦田,一天能收割一百亩左右,但是碰到三五分的小麦田,一天也就收五六十亩。他们周围的很多村庄,每家每户的麦田都零散分布,就拿他们所在的李家村来说,最东边的地与最西面的地相隔五六里,有的地三四分就是一块。兄弟俩无奈地说:“要是这些地都整合成片就好了,干起活来还方便。”
  目前,兄弟二人家里有四台收割机,割麦、粉碎玉米秸秆、疏松土地一条龙服务,是当地名副其实的“车主”。无论麦收还是秋种,兄弟二人从不雇人。每当别人问起时,兄弟二人都笑着说:“收割机就是个副业,咋还好意思雇人啊。”
  收割机司机是二人的“兼职”,铝合金门窗加工才是兄弟俩的主业。兄弟二人一人一个店面,平时就给人加工铝合金门窗,农忙时外出收麦干活。兄弟二人说他们做不了那种“专业司机”,每年开着收割机从南到北收稻谷割小麦。
  李兴水说:“这行太累了,要是常年累月靠着干,真受不了,只要咱农民还种地,我哥俩这副业就还得干着。”

麦收变滋味 机械化是必然
  外出求学的十年间,很难碰到麦收,今年借着采访的机会走进麦田,麦收的场景却与儿时的记忆大相径庭。没有麦场、没有麦秆垛,现在的麦粒甚至都不进家就直接卖掉。盛满麦粒的车辆一辆接一辆,成片的麦田一夜之间收割完毕,这一切似乎发展太快。
  小时候的麦收像节日一样,妈妈提前蒸一锅包子,赶集多买点菜,把干活的衣服拿出来洗洗,准备“过秋了”。每家每户都找一块空地,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拿水泼一下,铺点麦草,用石磙碾过,场院就形成了。用镰刀收割后的麦子,铺在场院里,再用石磙碾过,挑走秸秆,最底下剩下麦粒和秸秆碎末。
  接下来,就到了爷爷表演的时间了,爷爷拿着“簸箕”,借着风力,将麦粒和秸秆分离。谁家“扬场”,四周的邻居都来帮忙,说说笑笑好不热闹。那时外出打工的人,麦收时都回家收麦。
  而现在收麦都是自己开着三轮车拉走自己的麦子,谁也不用谁帮忙。外出打工的人太忙就不用回来,劳务市场上80块钱就可以雇人收麦,这比来回的路费便宜多了。那时收麦少说也得半月,现在三五天就搞定。
  这样的麦收似乎已经变了味道,但变了味的麦收又是机械化生产的必然。真的等到所有的土地整合成片,估计兄弟俩的麦收时节会更短,那样的麦收也会更快,终究成片的麦场会走进历史的长河,麦收也越来越稀松平常。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