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抗战女英雄张嘎丽娅
2015年06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杨君

  笔者读5月4日《人民日报》抗战记忆万字文章《倒在黎明前的和平天使》,文中一处提及抗战少年女英雄张嘎丽娅的“父亲张焕新生于山东省掖县”,或地域观念使然、英雄壮举触动,这寥寥几字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竟使我当晚通读了三遍,有些段落不下五次画杠细读,似在寻找英雄的蛛丝马迹:英雄的老家到底是莱州的哪个镇街哪个村庄?乡亲们知道还有这样一位流淌着莱州血脉的少年英雄吗?事情原委到底怎样?
  据《倒在黎明前的和平天使》文披露,张嘎丽娅的父亲张焕新生于山东省掖县,从小跟叔叔“闯关东”“跑崴子”,做以货易货的毛皮生意,说得一口流利的俄语。1922年落脚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做了一名列车押运员。就在此年,张焕新遇到了17岁的苏联俄罗斯族姑娘菲涅,二人婚后菲涅改为张姓。1928年,他们生下中俄混血的女儿起名张嘎丽娅,嘎丽娅另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全家人视她如珍宝。在当年不大的绥芬河市,有不少人认识年少的嘎丽娅:留着长长的辫子,爱打蝴蝶结,爱穿连衣裙、小靴子,喜欢唱歌,乐于助人,眉目清秀,亭亭玉立。1945年嘎丽娅17岁,之前毕业于露西亚俄侨学校的她,会俄语、汉语。因1933年日军侵占绥芬河推行奴化教育,中国学校、俄式学校都增设日语,嘎丽娅的日语成绩也很好。
  重大的历史事件定格在1945年。是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但驻守在绥芬河城北天长山要塞的2500日军兵力,依赖牢固的工事、囤积的大量战略物资及配备的轻重武器,致使苏联红军攻击的尝试遭遇了猛烈还击。强攻意味着伤亡。苏军暂停强攻,调遣机械化部队集结,坦克整装待发,重炮阵地部署完毕,对其要塞暂时封锁。同时苏联红军绥芬河临时司令部决定向该要塞遣人劝降,以抓住紧迫的战机。当时劝降日军是对众多边境要塞现实的考量。一苏联军官急切寻找会说日语的,所有的视线一下子聚集在嘎丽娅身上。此时此地,寄希望于她能以流畅的汉语、俄语和日语,帮助说服日军接受即将到来的和平,以避残酷的最后死战。此时其弟弟张树烈陪在妈妈菲涅身边,听姐姐嘎丽娅对妈妈说:“红军征召翻译,让我跟他们上要塞,去劝日本人投降。”母亲哭着,解下自己红色的花头巾披在女儿肩上,嘎丽娅还想说什么,可军官催促她,就和四个苏联红军乘汽车向要塞驶去……
  嘎丽娅8月11日上山,12日仍未归。从13日开始,苏联红军持续三天三夜向着天长山万炮齐发,主峰削去3米多,山上土层剥去十几米厚……在嘎丽娅和苏联红军对日劝降的一天多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无人知道,劝降的情节更成了一个迷。每个人谈论起此事都唏嘘不已,有的说嘎丽娅上山劝降被日军当场杀害,有的说死于乱军,还有的猜测会不会被封进地堡饿死了。军方未能对其做出书面结论,嘎丽娅等被列入战争失踪人员。苏联老红军菲多尔琴科曾在嘎丽娅劝降前与之有过接触,终老时无数次对家人说:“我这枚红星勋章应该是嘎丽娅的。”
  历史像一站站向前的列车,接下来新中国成立、政治运动、中苏论战、改革开放、边贸重开……嘎丽娅的故事在绥芬河老人们口中一次次被提起。张焕新则一直由妻子菲涅陪伴着,包括“文革”期间,辗转迁离。直到1980年4月,安葬了丈夫,菲涅随儿子离境,逝于乌苏里斯克。张焕新若活到现在,推测年龄应在110岁左右,英雄张嘎丽娅今年是87岁诞辰。
  1984年,绥芬河地方史志编辑孙伯言在一份60年代的公安档案中看到寥寥数语:“当地居民张焕新的中俄混血姑娘三次到北山劝降日军,英勇牺牲。”一个年少的姑娘,连同她身后恢弘的场景,加之史志职业的求实探索精神,令孙伯言久久不能忘怀,接下来近30年不断寻找所有与嘎丽娅有关的片段。嘎丽娅的故事本就一直在绥芬河口耳相传,孙伯言的行动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众多热心人的帮助。孙伯言得到了当年菲涅带回俄罗斯的女儿嘎丽娅的照片。孙伯言请到了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院长恰尔金院士等多名顶级艺术家,为嘎丽娅设计塑像。2009年,绥芬河市民在市中央用青铜为嘎丽娅塑起一座雕像纪念碑。孙伯言将嘎丽娅和纪念碑的故事致信俄罗斯总统普京,普京热情回信,其中一段话镌刻在6米高的基座上:“我们的友谊就是相互理解、信任、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我们将铭记过去,展望未来。”
  至此,笔者学习《人民日报》这篇万字文章,再未发现涉及“掖县”“莱州”地名的更进一步的提法,以及其张姓族人的人脉信息。我心有不甘,询问市民政部门,翻查《莱州市志》及相关抗战回忆书籍,电话求询数千里之外的孙伯言先生,均无新收获,想就此止笔。不料想,稍前截稿时电询绥芬河市政府办公室又知,当地还建有嘎丽娅纪念馆,馆长于观春回电说英雄的老家是莱州市吕村,家中还曾有其二叔名叫张用新……为此,撰写该文,以期通过当地媒体引起公众关注,或许能寻找到英雄老家更多的信息,使莱州的少年英雄在我们心中有一个精神上的“乡土归宿”。毕竟,不仅仅因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偶现不知的与“掖县”有关的抗日英雄是幸事,窃以为,先辈蘸血为文,写下国运兴衰与我们每个个体苦乐悲喜的每一次共振,从而成就了今天。过往和当下,如两点之间的连线,无可置疑地决定着接下来的走向。
  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必定会英雄辈出,值得今人去追踪,去探究,记住她(他)们的名字,为有从我们热土上走出去的英雄而自豪!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