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小霸王,打痛了谁
2015年06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见习记者 周国芳       
  “几名少年围着一个年龄相仿的孩子,他们不是聚在一起玩耍,而是轮番对他扇耳光、拳打脚踢。施暴的少年脸上带着笑意,被围攻的孩子只能双手抱住头呻吟,却无力反抗。”这不是出现在哪一部电影中的画面,而是发生在校园里的真实场景。
  近日,“浙江一男童遭多名少年暴打”、“四川初中女生遭扒光羞辱”等校园暴力事件频遭曝光,引燃舆论的怒火。校园里发生令人震惊的施暴行为,这与人们印象中校园天真纯净的形象格格不入。对于校园小霸王,本报发起了相关调查,并采访老师、心理专家、律师分析原因,提出防治建议,以期还原象牙塔的宁静。

一成被调查者遭遇过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事件一经曝光便引起舆论哗然,有人心生疑问,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在参与调查的读者中,超过八成的学生听说过校内发生过暴力事件。其中,一成的被调查者表示曾经遭遇过校园暴力。作为家长,有75%的家长听过自家孩子提起校园暴力事件。有网友坦言,表示“自己小时候参与过,也旁观过”。
  小林是省内一所中学的初二学生,他就曾遇到过校园暴力。“上小学时,因为身体柔弱,课间时经常会有班里身强体壮的同学叫我出去,要么就是推搡,要么就是嘲笑。有一次,因为走路不小心碰到了班里一个同学,结果就被他的‘小团体’打了一顿。”说起校园暴力,小林心里仍有些恐惧。“不敢告诉家长,害怕引起更大的矛盾。”
  对于校园暴力,山师附中心理辅导老师卢敏认为,首先要明确校园暴力的范围,大家关注的多是博人眼球的肢体暴力,而冷暴力往往被忽略。有些学生被其他学生排挤、讽刺,甚至孤立,这样的冷暴力对学生的心理伤害更大。校园暴力呈现出小龄化,发生暴力行为的年龄集中在12岁左右。
  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在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群体中,男生更多一些。卢敏解释,这跟情绪反应有关系。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每个教育阶段,都存在校园暴力或是欺凌事件。校园是个“微社会”,有些孩子为了达到目标、彰显自己,会选择用身体、肢体来证明“我有这个能力”。在情绪达到愤怒值时,有些青少年就选择了用肢体来解决。
  “刚接诊了一个案例,一名初中生在学校因与别人起冲突,产生了误会而被其他同学欺负,现在不敢到学校上学了,觉着抬不起头来,很自卑。”山大二院心理咨询科专家郭公社介绍,不仅要关注施暴者的心理问题,还要关注遭遇暴力孩子的心理阴影。

“青少年通过暴力来获取一种关注”
  我们的孩子怎么了?事实上,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有逆反心理,再加上无处发泄愤怒和压力,往往会选择比较极端的方式排解。而一旦发生冲突,孩子们没有自制能力,往往做出的反应也容易过激,最终造成校园暴力的产生。
  从网络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看,青少年之间的暴力行为通常是团体性的。打个比方,一根火柴燃烧起来并不热烈,一旦聚集起来一堆火柴,那火就着起来了。卢敏介绍,校园暴力往往是拉帮结派,在小团体中,有些学生以此来彰显自己的个性和能力。这些小团体的成员往往学习成绩落后,在班级里无法实现个人的价值和存在感。而恰巧在小团体中会得到承认和关注。实际上,越是小团体的孩子越缺乏安全感,拉帮结伙是出于个人内心的需求,当然有些是寻求保护伞。
  本报调查结果显示,近半读者认为家庭教育不当、学校管理不到位是产生校园暴力的首要原因。对此,郭公社认为,校园暴力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环境的因素。一颗西瓜如果放在方形盒子里培养,它就长成方形。也就是说,会发生校园暴力的青少年并不是自身的因素,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孩子在学校出了事,有的家长比孩子还冲动。“出了事,我会替你摆平”。这是很多家长的反应。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家长的反应让孩子意识不到暴力后果的严重性。
  如今学校对孩子的评价体系中往往更看重成绩,造成“后进生”受到歧视。卢敏分析,在心理上,尤其是青少年更需要得到认可。当暴力产生的诱惑比带来批评后果大时,他们就往往选择暴力。
对待校园小霸王,不能“简单粗暴”
  面对这些校园霸凌行为,有人呼吁,对个案施暴者该加强法律惩戒,甚至动刑。对此,齐鲁律师事务所陈瑞福认为,要求对不良少年动刑只是出于义愤,不符合刑法谦抑性原则。我们须得明白,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未成年人行为暴力,弱肉强食,恰恰是成人世界奉行丛林法则的折射。重要的是,我们成年人要完善自我素养,做好自己。
  对于未成年人暴力行为也有相关的法律规定。陈瑞福介绍,校园暴力事件,加害人或有关方面或会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法律责任:加害人虽然未成年,但应由其监护人向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校方在管理方面有过错的话,校方应根据其过错程度向受害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除了法律渠道,如何能从源头上预防暴力事件出现?郭公社认为,青春期孩子的懵懂、悸动等都很正常,要注意孩子的全面发展。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家庭教育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父母要合理引导孩子和平地度过“危险期”。
  在校园暴力的治理上,卢敏建议,学校不能处理起来“上纲上线”,或是学生发生了一次打架冲突就完全否定他,甚至上升到道德、人品层面进行批评。随着年龄的增长,校园暴力事件有所减少,这也说明这是慢慢成熟的过程。当他发现用武力不能解决问题时,他自己就会放弃这种方式。孩子的行为都具有模仿性,如果家长平时就在生活中使用暴力解决问题,那么孩子就会模仿,认为暴力存在就是合理的。有些家长习惯“以暴制暴”,这也是不可取的。让孩子变得更好是通过以身作则、正确引导。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