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卧室变成了皮革间,姜婷精心挑选着网上买来的各种皮子。
为了赶制一款客人定制的包,手腕受伤了也得坚持。
姜婷的梳妆台上,制皮工具的数量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化妆品。
在CCPARK的手工课上,看到学员们学得津津有味,姜婷心里特别爽。
挑灯夜战已经成了姜婷的家常便饭。
文/片 本报记者 郭建政
6月26日,在济南市CCPARK的匠心手工艺人俱乐部,一群年轻的男男女女在一位女孩的指导下,叮叮当当亲手制作小型皮件。这位文静的指导老师,叫姜婷,是一位业余酷爱手工制皮具的80后女孩。
姜婷,是一家单位人力资源部的职员。她出生在一个手艺世家,爷爷和父亲都会制作小提琴,从小受家庭影响对手工制作非常热爱。上大学时,学习旅游英语的她,就喜欢制作布包、刺绣、衣服等手工工艺,逐渐开始尝试将皮和布结合起来制作。2009年她买了一块小皮子,两根针一个圆冲,亲手制作了一个苹果手机套,这是她做的第一件皮具。从此,皮子的魅力,让她开始迷恋手工制皮具,并转向专门制作皮具。她开始通过网络的皮友论坛、微博等渠道向其他皮友学习,四处购买手工制皮书籍,边看边学边动手做,六年的时间制作了上百件,作品通过网络到达新疆、云南等全国各地。
她在北京上大学时,把自己想做包的想法告诉了一个亲戚,可当时亲戚感觉这怎么可能,多年后,当她背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皮包到北京时,精致的做工让亲戚大吃一惊,赞不绝口。
这些年来姜婷的业余生活,都是以皮革为伴。别人出去旅游玩耍时,她都静静在家,独享做包的乐趣和烦恼,纤细的小手被针扎过,也被锤子砸过。专业工具也由原来的两件变成了几十件,皮子也买了一大堆,花费数万元,目前收回的也只有近万元,但她说这都不重要,因为她喜欢。目前最大的苦恼就是技术不是特专业,没有人指导。她说,外地这种培训已经很成熟了,可我们这里比较滞后。半年前,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手工制皮具,她开始在网上招收学员,开始分享式培训,目前,有近百人接受了培训。每当看到学员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炉时的那种兴奋,自己的烦恼和郁闷也都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人除了工作以外,掌握一门手艺很有必要。”这是父亲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也一直激励着她,但毕竟是业余时间在做,姜婷想下一步将主要精力放到讲课上,制作难度高一点的包,做出自己的品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