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公司用大数据分析安全员心理健康
有问题?风险系统会自动预警
2015年06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队员们集体参加心理行为训练。
  队员们正在参加心理健康培训。
     作为与公共安全密切相关的职业,航空安全员这个总是低调行事的群体也属于高压行业。除了肩负安全保障的重任,大面积航班延误甚至不文明乘客“任性”闹事,也会给这群机上秩序维持者带来不小的压力。如何纾解安全员工作压力、保障心理素质从而保证飞行安全?航空公司在做的,可能比你想的更多、更先进。

  本报记者 白新鑫     

劝不文明乘客关手机
久了也会“鸭梨山大”

  每个现代职场人都或多或少感觉到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带来的身心压力,有资料显示,从事特殊职业的人群承受的压力是一般性工作的2倍。“空中警察”——航空安全员,和飞行员一样,当遭遇各种突发紧急事件后,会产生相应的压力反应,可能会导致体力消耗和心理免疫力下降,甚至可能导致身心健康问题。
  “我们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机上恐怖威胁、非正常航班、不文明旅客等。”山航空保大队一中队安全员石海涛说。航空安全员的主要任务是反恐防炸,维护航班飞行中的安全秩序。与飞行员较高的曝光率不同,越少人知道安全员这个职业,越有利于他们的工作。即便如此“低调”,这个群体因其承担工作与公共安全密切相关的原因,依旧有着不小的压力。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社会心理学调研中心主任时勘表示,从心理学角度看,医生、警察、公交车司机这类职业群体被称为“情绪劳动者”,与其他职业相比,这类人群所面临的压力要高得多。“像飞行员、警察这些职业,都是不允许出错的,一旦出现问题,造成的社会影响也是严重的。”时勘告诉记者,情绪工作者在平衡工作和家庭方面,明显要难于一般人员。
  作为一名资深安全员,工作多年的石海涛告诉记者,压力并不完全来自对安全保障的紧张。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临近起飞,有些乘客仍不关手机,我们需要配合乘务组劝告旅客关手机,有时乘客非常不配合,这就很麻烦。”既要让旅客把手机关掉,又要兼顾服务形象,严格执法的同时文明执勤——仿佛走独木桥过河,左右平衡,这需要很好的心理素质和处理技巧。“别看这不过是一些小事,但是长期处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压力自然会有。”石海涛说。
入职前摸查心理素质
日常有风险管控系统

  在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李献云看来,这些特殊职业群体和普通人一样,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来自于多方面,“比如工作的压力,生活和情感的不如意,日常社交不顺利,甚至是因为个人有酗酒等不良嗜好”。
  据悉,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建立针对特殊行业的心理选拔机制。飞行员、安全员等涉及人身安全的职业,在人员选拔时,会将一些心理素质不达标的人筛选掉。除了源头把关,入职后的心理健康保障机制也在逐步跟进,以提高特殊职业者的职业安全系数。
  除了是一名航空安全员,石海涛还有一重特殊身份,他是一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日常安保工作之外,他还负责山航安全员的心理辅导。石海涛告诉记者,如何让整个安全员队伍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早已成为民航安保的一门“必修课”。“心理健康不单对于飞行员很重要,对整个机组成员都是基本要求。”石海涛向记者介绍,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有两大目的,一是防止安全员因为心理问题影响航班安全,另外一个就是尽可能地减轻同事们的工作压力,让大家工作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
  记者了解到,自2008年在全行业率先开展安全员心理健康工作以来,山航已先后培养出4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形成了日常保障心理健康的工作机制,还开发建设了安全员风险管控体系,通过管理、预警、干预以及训练四大系统,强化心理健康。通过优选适合航空安全员职业特点的职业心理测试量表,结合职业心理素质模型和情景判断题本,定期开展航空安全员心理测评。“我们为山航每名安全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录入系统,一旦有队员出现压力过大或其他心理问题预警,系统就会产生提示,心理咨询师可以及时介入干预。”
事前干预放松身心
用“闲聊”疏导心理

  石海涛称,他们日常工作内容之一,就是通过宣讲和辅导,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心理健康就像人们平常普通的感冒一样,任何人从事任何职业,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压力,从而使内心发生变化。但是心理发生变化并不等于不健康,这是正常的应激反应。心理上也会‘感冒’,要正确面对心理健康问题、合理释放压力。”
  据了解,山航针对安全员的干预系统,分为事前干预、事中干预和事后干预。“我们会定期进行心理素质提升培训,主要是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普及和心理行为训练,还有一些身心放松技术。李现涛说,这种心理方面的训练培训本身就是一种事前干预。
  与石海涛一样,山航空保大队三中队安全员李现涛也是一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健谈的他经常会跟同事谈心。李现涛说,谈心是比较有效的心理疏导方式之一。“我一般不会直接找队员询问专业心理健康的问题,而是通过兄弟般的闲聊的方式,‘不动声色’地去了解他们的压力来源和心理状况。”亲子教育、夫妻关系、社会热点这些十分生活化的话题都能帮助谈话对象心理疏导,为咨询师提供有效信息。“目前,社会对于心理健康的认知还不够,如果直接把安全员叫来进行专业心理辅导,大家的接受程度不高。”李现涛说。
  李献云认为,社会对抑郁等心理问题存在歧视,是导致一些心理干预措施达不到预期效果的一大因素。她举例分析,为什么有些机构建立了针对职工的心理咨询室,前来咨询的人却寥寥无几?“因为怕自己的问题被同事知道,所以很多人不敢说出自己的苦恼。”
  心理咨询应当怎样做,才更容易让人接受?李献云认为,这是当下很多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提供相关服务时应该考虑的问题。她建议,用人单位可以考虑提供部分资金作为福利待遇,用于请社会上的专业机构为员工做心理测试及后续疏导,“对方不知道你是谁,也就能打消很多人的顾虑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