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电力管理总公司深入开展全员创新
三年275个成果,以创新赢得效益
本报记者宋贝贝崔立慧通讯员马玉岭陈萍信华芳赵军刘金萍
2015年06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生产一线既是职工们的战地,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最好课堂。
     胜利油田电力管理总公司是一家集输配电、用电管理及电力建设于一体的电力专业化公司。多年来,面对油田电网运行环境复杂、制约电网安全运行的诸多因素难以迅速根除等管理难题,油田电力深入开展全员创新、激发提质增效,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也为职工队伍建设、公司转型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把想法变成做法,把点子变成金子
  曾经,全长9.6公里,有147基电杆和21台配电变压器的6千伏二七线接地,因地形复杂支线多,按传统人力巡视法查找,一天半过去都可能找不到故障点,极大的影响了客户的生产和日常生活。有没有一种仪器,既能将线路接地故障快速准确定位到某一点,又能查找线路的短路、断路等故障,减少停电时间,减轻客户经济损失,避免用电损失呢?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设计、实践、创新,这个曾经在无数外线工脑海中闪过的念头,已经被油田电力东区供电公司线路管理队一群爱创新爱琢磨爱钻研爱发明的一线职工们变成了现实。他们新研发的配电系统故障查找定位仪仅用1个小时就找到隐蔽在变压器内部的故障点,而此故障点,任凭巡线人员有火眼金睛也无法查出。
  谈起这个定位仪的发明过程,参与者之一的马广俊感慨颇多。“那时候没有资料可查,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技术,大家只能各自发挥特长一点点摸索着来。”素有“计算机天才”之称的技师马广俊自己动脑编程,党员马宏泽负责数据分析,班长吕咸文思路敏捷善于发现问题,高级技师肖军华动手能力强……被调动起兴趣的外线工们在研发过程中,在一次次讨论交流中不断激发新的创新点和兴奋点,再在一次次的现场试验中论证。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2年半的不懈的努力,他们破解了难题,成功研发出配电系统故障查找定位仪。
  “刚开始时只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后来职工们慢慢从中受益,就更愿意搞创新发明了。”马广俊说。在东区线路管理队的职工看来,创新是一种乐趣,这不在于发明创新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奖励,而在于自己的发明成功后应用在生产上给大家带来的方便,这让他们特别有成就感,并非常享受这种快乐。久而久之,“把想法变成做法,把点子变成金子”的创新文化氛围就在东区线路管理队蔓延开来,实现了“人人能创新、个个有专利、项项见效益。”
从一个人单打独斗,到团队间集群联合创新
  范永涛是南区供电公司变电运行八队郝现变110千伏值班员,2008年3月,由他牵头成立了范永涛创新工作室。这成为电力管理总公司第一批职工创新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工作室已经获得了70多项创新成果,在工作室的辐射和影响下,南区供电公司的技师、高级技师人数也增加到近百人,范永涛个人也在2012年被聘为山东省首席技师。
  “工作室成员几乎都在生产一线,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了问题,通过工作室协调,成立讨论组,谁感兴趣谁参与,由工作室提供材料、设备,同时在攻关方向上提供引导支持。创新成果就是这样诞生的。”范永涛告诉记者。
  今年春检之前,工作人员发现史口变35千伏新上的高压柜内照明设施不完善,存在死角,检修时需要用手电筒照明。问题不大,但是直接影响了一线的生产效率,需要装一盏灯才行。用什么灯,安装在什么位置,怎么走线,围绕着这些问题,一个小的讨论组很快形成了。“白炽灯既耗能,安全系数又低,LED灯即节能寿命又长,那就用它。灯型要求尽可能小地占据空间,最后选择了长条形,并且装在了高压柜顶部,照明效果好没有死角。这每一个问题都是大家一起讨论、实践的结果。“范永涛说。
  工作室从无到有,生产中有什么问题拿到工作室来解决,大家的创新热情也被点燃起来。范永涛称自己“有了平台,从过去的单打独斗到后来的团队协作”。
  范永涛告诉记者,在这次活动过程中,纯粱供电公司将自身尚未解决的实际生产和管理问题提交给总公司寻求帮助。范永涛工作室和另外一个工作室申请承担这一项目的攻关,这样便由这两家工作室分工协作。“最终问题攻关成功,我们做好ppt,带上解决方案,到纯粱供电公司现场解决问题,效果很好。以前是十几个工作室各搞各的工作,现在又成了集群联合创新,对我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更有帮助。”
  公司为创新提供支持
职工为自己赢得尊重

  据介绍,职工创新工作室是电力管理总公司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在各三级单位成立的群众性技术创新团队。2009年7月以来,经各单位申请,在9个综合性供电公司和修试中心、电力建设公司、职工培训中心成立了13个职工的创新工作室,全部以高技能人才的姓名命名,创新攻关范围涉及输配电线路、变电运行、变电检修、维修电工等主要工种。
  电力管理总公司工会劳动调解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维国告诉记者,各个单位为工作室开辟固定创新研究场所,配备了相应设备、设施,工作室需要的研究经费则纳入总公司财务预算。同时,针对创新工作室在实际工作中主要针对生产一线的小改小革的情况,为每个工作室提供每年五千元的经费支持。“有时候可能就是买个元器件,十几块钱甚至几块钱,这样相对零碎的经费支出就纳入这一年五千元的经费范围,如果有比较大的需要较多经费的项目,则单独提供经费支持。”
  王维国告诉记者,早期公司内部分技术能手通过创新解决了生产一线的问题,工作效率提高了,尝到了创新的甜头,他们自身有着强烈的创新意愿。公司管理层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情况,开始从公司层面对职工创新创效提供支持。职工创新工作室、光明技术创新奖、金牌工人1+1等都是公司在鼓励员工创新创效上所开展的工作。
  “创造经济效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能让职工感受到公司浓厚的干事创业和创新创效的氛围,只要你愿意干,公司就为你提供舞台。在职工个人业务水平和精神风貌得到提升的同时,公司队伍更加稳定,因此形成良性循环,这更是一笔无价的财富。”王维国告诉记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