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了休息亭、廊亭,铺装了生态广场
千佛山景区西区留人的地方多了
2015年07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千佛山风景区西区环境改造提升后,在景区纳凉的市民。
     “能不能完善千佛山西区的配套服务设施,适当增加园路、座椅,方便市民休息?”市民多年的呼声终于变成了现实。日前,记者从千佛山景区了解到,千佛山景区西区环境改造提升工程已全部完工。济南市民消夏、休闲健身又多了一个宝地。

  文/片 本报见习记者 唐园园             
爬山纳凉两不误
  经过四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千佛山景区西区环境改造提升工程日前全部完工。今后,济南市民又多了一处休憩健身的好去处。
  1日,记者实地探访了改造后的千佛山景区西区,园内苍翠浓密的柏树林遮天蔽日,片片绿荫下林中小路曲径通幽,仿古亭廊相依相伴。
  “变化太大了,”经常来千佛山休闲的张大爷说,“原先这片区域就是野山,栽了一些树,土地都是泥土,下雨天没法走,累了也没个歇脚的地方。”
  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改造后的景区的一个大变化就是“将人留下来”。沿着山体中蜿蜒曲折的小路,记者看到园内有多处休息长椅、石桌凳、亭子等。“之前来了就是溜达、爬山,现在还能坐下来聊聊天,像今天天气这么热,这儿可是消夏的好去处啊。”市民李先生说。
  “原来这块区域,市民健身游览踩踏出多条路径和多处空地,虽然游览的人不少,但基础设施相对缺乏。”景区工作人员介绍,千佛山景区西区环境改造提升工程于今年3月初开工建设,完善配套设施。
  与整齐划一的道路不同,千佛山西区改造后修建的道路多是蜿蜒小路,或是石子路,或是沙土路,或是石板中间种草的汀步路。据了解,此次修建的路是根据市民踩踏出的痕迹进行统一梳理的。
  据统计,此次改造共铺装石板路900平方米,建设休息亭、廊各一处,建筑面积60平方米,铺装生态广场、道路3000平方米,建设绿地生态水系150平方米,栽植水生植物2300余株。

山上修路,没毁一棵树
  “千佛山本来就是生态园林,现在修些人为的路,会不会太过了?改造后,景区内野生动物都少了。”这也是不少市民的担心,改造后的景区会不会破坏原有植被和环境?
  记者在景区内发现,不少上山路的中间都有树木,大树被石板路环绕,在泥土上铺着石子。“山上修路没有破坏任何一棵树,宁可路拐弯,也要绕过树。实在绕不开的,就在路中间留出树穴。”景区工作人员称。
  景区工作人员称,修建后的路面多是生态路。“除了两条主路是石板路外,其余都是生态路和广场。因为不少市民反映,下雨天树林里没法走,而且生态路基本不破坏原来面貌。”另外,记者在被改造的西区东侧看到,景区还留有一部分山地,保留其原样。

机关重重,巧蓄雨水
  据统计,该工程共整理地形20000平方米,栽植灌木约8000株,地被14000平方米,建设下沉式绿地5350平方米。除了在路面建设上下功夫,保持其原型,以及提高雨水渗透力,在许多细节上,千佛山景区西区环境改造提升工程都体现了“海绵城市”的理念。
  记者发现,在景区建设中很多细节有着独特的地方,比如很多绿化带上每隔几步就会有一处凸起的田垄;大部分树木都会下沉,外围隆起小土堆;树木和草地相间种植等。千佛山景区基建科工程师杨振华介绍,这些设计虽然不易被察觉,但是作用是很大的。“这能减缓雨水流淌速度,增加其下渗的时间,以及增加雨水的滞留面和储蓄能力。”
  “在景区内,不少横向道路都是外高内低,这样能将雨水引至内侧绿地中;纵向道路在适当节点设有导水槽,将道路上的雨水导入水系或绿地中。”杨振华介绍。
  那多余的雨水怎么办?记者了解到,改造的景区不会浪费任何雨水,完全做到“自我消化”。为了留住雨水,千佛山景区在改造中设置了不少“机关”,如在景观亭下面修建蓄水池,将收集后的雨水用于景区苗木灌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