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之子罗东进接受本报专访回忆山东岁月:
沂蒙老乡收养,嘴对嘴喂高粱饼
2015年07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6日,罗东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山东抗日根据地之所以能发展壮大,是因为我党始终坚持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千方百计为群众谋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抗战支前的积极性,用鲜血和生命支撑起救国图存的希望。”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为了重现山东军民在抗日战争中为国家作出的巨大贡献,7月6日晚,本报记者采访了共和国元帅罗荣桓之子、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原副政委罗东进。
  文/片 本报记者 寇润涛 刘帅            
  取名“东进”意为
一一五师东进山东

  7月6日,在济南舜耕路一宾馆,刚吃过晚饭,一个满头白发、一身休闲装的老人就准时出现在本报记者面前,他就是罗荣桓元帅的儿子罗东进。
  从6日下午3点43分乘高铁到达济南西客站,到计划7日赶回北京参加抗战纪念活动,罗东进此次来济南参加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暨山东抗日战争主题展开展仪式,一共待不足24小时。
  但是,76岁的他尽管年龄渐老,但是很愿意来山东,回到这片养育了他多年的土地。   
  1939年初,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正规部队很少,地方武装的军事素质也较差,鉴于山东地理位置重要,毛泽东决定派部队到山东去。
  罗荣桓率领整编后的一一五师挺进山东开辟根据地,阻击日军的扫荡活动。
  在进入山东之前,罗东进出生了,因为罗荣桓即将东进山东,所以为儿子取名“东进”。
  “母亲随着父亲行军打仗,原本不想生下我。”罗东进说,因为缺乏医疗条件,一心想“打掉孩子”的母亲林月琴尝试了很多办法,从高处往下跳、骑马故意摔下来……“所幸,都没成。”
  在一些战友的劝导下,林月琴最终放弃了“不要孩子”的想法,将罗东进生了出来。
从小寄养老乡家
见了爸妈就害怕

  快四个月大的时候,林月琴带着罗东进,跟随徐向前的部队进了山东。“先是到了鲁西,因为形势比较困难,部队来回转移,母亲被迫把我寄养在老乡家里。”罗东进说。
  起初寄养时,因为刚出生不久,罗东进还在襁褓之中,但是,仅一年多后,林月琴请杨勇将军把罗东进从鲁西带到罗荣桓部队驻地所在的沂蒙山区。
  1941年,杨勇率领鲁西独立旅进入沂蒙山区的桃峪开会,路过肥城一带的老乡家,带上了刚满两岁的罗东进。
  带着孩子,怎么穿过敌人封锁线?当时,赶上肥城桃子收获,杨勇找了一个挑夫,一头放罗东进,另一头装了一筐桃。路上孩子饿了,便摸个桃子吃。就这样,罗东进被带到了沂蒙山区。
  这时的罗东进已经开始认人了,也对“家人”有了最初的概念。出生后,罗东进一直没见过父亲罗荣桓,和父亲的第一次见面情景颇为尴尬。
  “杨勇叔叔跟我讲,把我带过去时,我一天到晚抓着杨勇叔叔的裤子不放,见了爸妈就害怕,因为不认得。”罗东进说,后来逐渐熟起来,才跟着父母了。
  1941年,日、伪军纠集了5万余人,对沂蒙山区进行“扫荡”,盯住了师部所在的留田村,妄图一举端掉一一五师。而仅3000多人的一一五师和中共山东分局机关在罗荣桓“翻边战术”的指导下,成功向南突围。
  短暂的团聚之后,罗东进再次被父亲安排在当地老乡家寄养,不得已又一次要和父母分离了。 
  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对老乡的情感,也越发深刻了。
  在沂蒙山区,没有父母的陪伴,罗东进都是被老乡照顾着。
  “当时,生活条件艰苦,经常干旱,吃的比较匮乏,但是老乡知道我们都是八路军首长的孩子,所以只要家里有吃的,都先留给我们吃。”罗东进说。
  让罗东进印象最深的就是,沂蒙山区的“红嘎嘣”,也就是高粱面做的煎饼。那种煎饼很粗糙,一动就碎了。
  罗东进说:“你得抱着啃,小孩嚼不了,大人嚼着都难以下咽。喂孩子怎么办呢?在沂蒙山区喂小孩,就是大人拿嘴嚼,嚼烂了,我们爬到大人身上,就像大鸟喂小鸟嘴对嘴,就这么吃。现在看来不卫生,但是那种情况、那种环境下,有吃的就不错了,就能够保住命了。”
  吃“红嘎嘣”、喝稀饭糊糊,没有什么营养,所以罗东进印象中自己当时长得“头大、肚子大,胳膊和腿都很细,没有肉”。
  林月琴行军回来,看到小东进营养不良,就很心疼他,于是,林月琴四处找点白面,给他摊个煎饼。但是,小东进从来没见过白面煎饼,不敢吃,一个劲儿地喊要“红嘎嘣”。
老乡用乳汁
给战士补水分

  在沂蒙山区,群众对八路军的感情,在罗东进的眼里就是“鱼水情”。“我们被寄养在老乡家,老乡比对自己亲生子女还关爱我们。我们的战士受伤后口渴难忍,他们用乳汁为奄奄一息的伤员补充水分……因为知道这些人是真正打鬼子的。”罗东进告诉记者。
  罗荣桓也经常告诫小东进:“要感恩老百姓,记得百姓对我们的好。”
  不过,罗东进小时候比较淘气。大概是他四岁多的时候,有一次部队打了胜仗,缴获了一些日本的防毒面具,他觉得好玩,就把橡皮头套套在头上,手里抓着面具的皮管子,撵着其他小孩满街跑。因为没见过防毒面具,其他孩子都吓得直哭。
  结果,正好被罗荣桓看到,就把他叫来了,狠狠地训了一顿。
  “违反群众纪律,你懂不懂?老百姓的大爷大娘一口一口把你喂大,你怎么能去吓唬人家的孩子呢?我们是八路军,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啊,怎么能这样干呢?关你禁闭,关你三天,哪也不许去!”罗东进回忆父亲的话,这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罗东进告诉记者,这就是沂蒙精神,军民鱼水一家亲。老百姓认识到共产党八路军领导的部队是打鬼子的,是为老百姓战斗的,老百姓支持共产党,形成了“一粒粮食缴公粮,一个儿子上战场”的精神。共产党为什么胜利?因为它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抗战初期,山东是华北各省中伪军最多的省份,也是日军重点守备的地区。八路军一一五师入鲁时仅万余人,而1945年山东军区的正规部队已发展到27万余人,占当时中共领导的全国军队总数的22%。
  罗东进认为,这些数据说明山东抗战在全国抗战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的同时,也印证了山东抗日根据地之所以能发展壮大,是因为我党始终坚持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千方百计为群众谋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抗战支前的积极性,用鲜血和生命支撑起救国图存的希望。
  作为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罗东进如今仍在全国各地奔波,参加活动,他说自己就是为了在有生之年给年轻人说一说他经历过的抗战史实和抗战历史传承下来的道理。
  罗东进说:“我们举办抗战纪念馆,纪念抗战先烈、宣传抗战革命精神,就是要让年轻人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了解我党为什么能够胜利,从而继承和发扬山东抗战的革命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你身边的抗战故事 请说给96706
  本报讯 山东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根据地,见证了日军的暴行,更不乏可歌可泣的抗争故事。虽然硝烟已散,可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不能忘记。
  近期,本报推出“抗战70周年系列策划”大型报道,将派出记者走访山东各地,寻找八年抗战给山东和山东人民留下的烙印。如果您或者您知道曾经历过抗战的人,不论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还是目睹过日军暴行、抗战故事,希望您拨打晚报热线96706告诉我们。本报记者将走近您的身边,倾听并和您重温那段烽火峥嵘的岁月,寻找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力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