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杨义堂创作30万字长篇小说《抗战救护队》
用文学的方式记录医护英雄
2015年07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虽然各类抗战小说数量众多,但描写医护工作者的文学作品寥寥无几。”济宁作家杨义堂说,如果能把抗战时期战场上的医护工作者真实展现出来,应该能补录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他用心筹备长篇小说《抗战救护队》,贵阳市档案馆赠送了一本《战地红十字档案选编》,他查阅资料和写作的时间比例是5:1。

  本报记者 汪泷
  ◥杨义堂近照(资料图)
写写医护工作者的抗战故事
  “大概两年前吧,我对荧屏上的一些‘抗战神剧’十分反感,于是有了想自己写一部贴近抗战实际的小说。”杨义堂说。
  虽然各类抗战小说数量众多,但描写医护工作者的文学作品寥寥无几。杨义堂认为,如果能把抗战时期战场上的医护工作者真实展现出来,应该能补录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几经辗转,抗战时期担任北平协和医学院执行院长、著名生理学家林可胜进入杨义堂的视野,他打算将林可胜作为这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 
  杨义堂介绍,在中国红十字会的领导下,林可胜依靠爱国人士组建了救护总队,凭借他新加坡华侨的身份,号召世界各地华侨在资金、药品和器材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先后组织救护队参与武汉大会战、三次长沙会战、常德细菌战等战场的救护工作。“随着抗战救护队规模的扩大,林可胜可以说成了中国抗战救护队的实际领导者。” 
  林可胜的抗战救护队,因为受到全国医疗人士的大力支持,鼎盛时期其规模达到150余支分队、3400余人。“当时抗战9大战区,每个战区都有救护队的身影,”杨义堂说。 

贵阳赠送珍贵战地档案资料
  有了这个念头后,杨义堂开始着手为这部小说做准备。
  但史料中关于抗战救护队的资料是少之又少。用杨义堂的话说,他查阅资料和写作的时间比例是5:1。
  “因为林可胜曾先后两次救护队跟随远征军,远赴印度、缅甸及云南滇西,所以我感觉那些地方应该会有一些史料记载。”杨义堂说,他多次联系当地图书馆等机构,一再强调自己是为了文学创作,贵阳市档案馆终于将一本《战地红十字档案选编》寄了过来。“一开始我说我要付钱,但对方得知我是用文学的方式记录这些英雄后,欣然将这本书赠予了我。”
  通过查阅资料,杨义堂发现在当时的抗战救护队中,还有许多山东医护工作者的身影。在救护队创立之初,当时齐鲁大学的许多医疗工作者便毅然加入到队伍当中,被分派到全国各大战区当中。 
  “其中齐鲁大学的博士金茂岳,被派到延安中央医院担任妇产科主任,接生了许多抗战领袖的后代。”杨义堂说,毛泽东同志还曾为其亲笔题字“努力救人事业——毛泽东敬赠金大夫”。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