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文化产业打造“文化+”
将文化影响力转变为城市竞争力
2015年07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经历八场葫芦文化艺术节,东昌雕刻葫芦已经形成颇具规模的文化产业。(资料片)         本报记者 凌文秀 摄
     本报记者 凌文秀 通讯员 于敬哲       
  聊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资源积累,为聊城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持。聊城在文化产业发展实践中树立“文化+”的概念,通过文化与一产、二产、三产以及科技融合,努力把潜在的文化影响力转变为现实的城市竞争力,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建展馆、办节庆 盘活传统文化资源
  “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聊城注重保护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杨达介绍,近年来,聊城开展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摸清了历史文化家底。聊城市、临清市作为国家、省历史文化名城,都制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维护传统风貌的基础上,积极投入资金,进行文物维修保护和古城基础设施改造。聊城的中华水上古城项目已经初具规模。全市已经建立了12家博物馆,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通过开展非遗传承人收徒、非遗进校园、建立传习所等进行传承,开展各种节庆活动、展会、比赛等进行展示利用。
  为了发挥名人效应,建立了一些名人纪念馆,主要是傅斯年陈列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范筑先将军纪念馆、张自忠将军纪念馆等。
  围绕水浒文化开发,阳谷建设了景阳冈、狮子楼景区,开发了武大郎烧饼等产品。
  在自然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成果丰硕,主要是结合自然生态开展文化旅游、节庆、民俗等文化活动。如聊城的东昌湖风景区、徒骇河风景区、姜堤游乐园、古运河公园等都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利用各种特产开展节庆活动,如聊城每年举办樱花节、梨花节、桑葚采摘节等。
  “近年来,聊城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较快,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杨达介绍,聊城目前形成了以印刷发行、报纸期刊、广播影视等为重点的产业群体。同时,培育壮大了一批重点文化企业和项目,全市现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7个。聊城还积极引导网吧转型升级,被文化部确定为网吧转型升级试点市。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85亿元,增长率约10%。
  “鲁西地区文化资源具有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富有特色、影响力广泛的特点,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当前也存在一些问题。”杨达从多个方面对聊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上还存在很多不足。
  杨达从七个方面总结了这些不足:历史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利用、开发,多数规模小,呈散发状点式分布。概念性东西多,载体少,能说的多,能看的少。对历史文化的深入开发,衍生品、附加值不高。在自然文化资源开发上,同质类、低层次竞争严重,文化附加值没有开发出来,缺乏综合效益。参与性、游乐性、趣味性、关联性不够,拉动力不强。现有文化设施建设后,由于资金缺乏,利用率不高。优秀剧目市场开拓不够,经济效益不高。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少,影响带动力弱。
去年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85亿元
文体娱乐业生产总值占比低
  聊城文化产业虽然有了一定基础,初具规模,但其中作为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以消费为主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生产总值占整个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左右,所占比重比较低(发达地区约占10%—15%)。
  这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规模小,整体上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格局;整个文化产业结构中传统文化产业的比重较大,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不够。发展文化产业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文化产业缺乏投资热点、亮点,产业组织形式还处于“小、散、弱”状态,创新能力不足,缺少龙头企业。除了新闻出版、印刷发行、文化旅游形成了一定规模外,其它大部分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有些只是传统手工作坊,竞争力差,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和应用相对落后;文化产业效益不高,文化经营单位设施利用不充分;广播电视、报刊广告等产业门类收入增长乏力。
  杨达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一是聊城文化观念落后。不少地方重视工业和商贸物流等经济形态,认为文化产业只是花钱赚吆喝,投入产出比低,积极性不高。另外,城乡居民收入还比较低,城乡文化消费水平不高。再有,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缺乏。专业文化人才目前主要在国有事业单位,具有创新意识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匮乏。另外,文化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关于文化产业的税费优惠政策落实存在很多困难,文化经营单位缺乏资金积累,难以形成龙头企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