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来了,路边的野味别乱尝!
野生毒蘑菇、遭污染的有毒贝类一旦误食会导致中毒
2015年07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刘腾腾
  只因吃了泡发三天的黑木耳,50多岁的浙江市民陈先生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诊断为急性生物毒素中毒。而在岛城,虽然未发生过因为食用木耳造成中毒的情况,但因为误食毒蘑菇、河豚以及某些贝类而造成生物毒素中毒的却较为常见。医生提醒,不要自行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尽量少吃贝类食物,一旦出现中毒症状首先要自行催吐,然后尽快送医治疗。
木耳泡发多日,吃下食物中毒
  50多岁的浙江人陈先生平时身体健康,之前他与家人出门旅游了3天。回家后,他发现家里还有去旅游之前泡下的黑木耳没吃,就做了一盘木耳炒蛋,没想到吃完后出现腹泻的症状。一开始家人也没当回事,到医院也是当普通的肠胃炎治疗。但陈先生的情况却日益严重:小便没了,全身出现黄疸,呼吸急促且越来越困难,最后转入ICU抢救。
  医生介绍,陈先生在ICU内出现了心功能不全、肺水肿的情况,包括心肝肾在内的多脏器功能出现衰竭,凝血功能也出现明显异常。经过一系列抢救,在重症监护室里待了一星期的陈先生总算捡回一条命,肝功能恢复趋势良好,但肾功能仍未恢复,还要在肾内科继续接受血液透析治疗。陈先生的主治医师介绍,陈先生发病的罪魁祸首就是黑木耳久泡后产生的生物毒素,他服食后产生了急性生物毒素中毒。
雨季来临,岛城多发吃野蘑菇中毒
  “这种病例很少见,一般来说服食木耳很少有出现生物毒素中毒的情况。”青岛市疾控中心环境与食品卫生科主任王本利告诉记者,青岛地区从未发生过因为食用木耳造成中毒的情况。王本利介绍,急性生物毒素中毒是指由毒蘑菇、蛇毒、蜂毒等生物毒素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其中尤以误食毒蘑菇中毒较为多见。常以急性肝、肾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以神经毒性为主或以血液、肌肉溶解为主。重症患者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在青岛最常出现的生物毒素中毒就是误食毒蘑菇。”王本利介绍,毒蘑菇本身带有包括神经毒、胃肠毒、肝毒、肾毒等在内的毒素,每年的6、7月份雨季来临的时候,在黄岛、莱西等地,很多村民雨后进山采蘑菇,回家食用后常常出现一家多口集体中毒的情况,轻度中毒会出现头晕、呕吐、精神恍惚的症状,严重的可能有生命危险。“前不久在黄岛发生了一家五口被毒蘑菇放倒的病例,父子俩进山采蘑菇,回家后食用最多的父亲中毒严重,医院确诊其为毒蕈中毒,肝、肾已经出现损伤,最终父亲因中毒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
出现中毒症状,首先自行催吐
  “除了误食毒蘑菇外,食用河豚、有毒贝类以及一些霉变食物引起的生物毒素中毒也时有发生。”王本利告诉记者。据介绍,螺等贝类生物如果生长在受污染的海域内,其组织内可能会积累毒素,毒素对贝类本身不会造成影响,但人食用后会引起中毒。中毒症状一般表现为恶心、呕吐,以及头痛和晕眩,严重者会因呼吸系统麻痹而引起死亡。
  王本利提醒,为了预防生物毒素中毒,不要自行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采购食用菌必须到正规市场,一旦出现中毒症状,应当尽快催吐,同时尽快送到医院治疗,就诊时如能携带吃剩的蘑菇,可以辅助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有毒贝类无论其外表、嗅味或味道均与正常贝类无异,而毒素是耐热的,高温加热也不能起到解毒作用,因此最好少吃贝类食物。
常见毒蘑菇盘点:
  毒蘑菇多数分布在南方地区,但岛城每年到了春夏两季,在高温高热的环境下也会滋生出一些有毒野生蘑菇,有的跟普通蘑菇无异。据介绍,岛城大部分的菌类都分布在崂山等山地地区,最常见的像褐鳞小伞、毛头鬼伞、细褐鳞蘑菇等毒蘑菇有20多种,常见的有致命白毒伞、毒粉褶菌等。
  致命白毒伞
  致命白毒伞呈白色,闻起来有蘑菇的香味,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下,外表看上去感觉很普通,与市民常吃的食用蘑菇较为相似,极易引起误食,喜欢在黧蒴树的树荫下群生,一般与树根相连,中毒者死亡率高达90%以上。岛城生长的野生毒蘑菇中,最容易被混淆和误食的就是白毒伞。
  白毒鹅膏菌
  白毒鹅膏菌呈纯白色,内部实心或松软,菌托肥厚近苞状或浅杯状,菌环生柄之上部。夏秋季分散生长在林地上。此蘑菇极毒。毒素为毒肽和毒伞肽。中毒症状主要以肝损害型为主,死亡率很高。
  毒粉褶菌
  极毒,这种蘑菇个头大,长得粗壮,常和栎、山毛榉、鹅卫枥等树木长在一起。食用这种蘑菇6小时后才会有不良反应,出现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