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患儿撑起生命的蓝天
——记莱芜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韩蕴卿文/片本报记者于鹏飞通讯员常永亮徐雯雯
2015年07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31年,年复一年;一年365天,日日无休。她一直默默奉献在儿科临床工作的第一线,始终以救死扶伤、维护婴幼儿健康为己任,无怨无悔,凭借着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诠释着作为一名白衣天使所赋予的职业操守,用悬壶济世的普世情怀演绎着一曲又一曲感人的医歌。她被患者习惯而亲切地称为“儿童守护神”,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曾被评为莱芜市巾帼建功岗位明星,她就是莱芜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韩蕴卿。
  在莱芜以及周边地区,若谁家孩子生了病或者久治不愈,去莱芜市人民医院儿科找韩蕴卿已成为大家彼此的默契。她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韩蕴卿,1984年毕业于济宁医学专科学校医疗系,毕业后分配到莱芜硫酸厂职工医院,1988年调入莱芜市人民医院儿科。1991年在省立医院(集团)儿科师从韩秀珍教授进修学习一年,2008年修完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升本成人高等教育全部课程,获本科学历。2011年被聘为泰山医学院兼职副教授,2014年被聘任为主任医师。 
  扎根工作31年,韩蕴卿不断摸索和掌握了许多儿科最新动态、学术观点,更新和提高了临床业务素质,尤其在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儿科疑难杂症、急救等方面做到了熟练的处置和应变。用数据说话,平均日专家门诊量达80人以上,最高日门诊量200多人次,门诊治愈率高达99%。“今天一上午,来的病患算少的,大多数时间从早忙到晚,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习以为常了!”韩蕴卿在接诊间隙对记者说,平时,按点正常上下班的日子屈指可数,“每个孩子都是家人的掌中宝,孩子一旦患病,全家人都无比揪心,每当这时,我想的是如何尽快地让患儿接受治疗,尽快康复,耽误点个人时间算什么!”
◎ 竭力而为,31年炼成儿科圣手
  7月6日上午,记者刚踏进市人民医院儿科诊室的门口,就被里面的温馨场面所打动了。“乖,小嘴巴张开,让阿姨看看。”只见韩蕴卿语气柔和、态度和蔼可亲,不时地和孩子逗几句,表演示范地做着张开嘴巴的动作,让许多哭闹不止的孩子瞬间安静了下来。
  在记者采访的两个多小时里,源源不断地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排队就诊,对待每一次诊治,韩蕴卿都无比耐心、细致入微。记者看到,虽然来看病的小孩不是哭就是闹腾,但每次韩蕴卿都想尽各种办法让小病人稳定下来,顺带也消除了患儿家长的紧张情绪。“在儿科,首先你得有耐心,孩子生了病难受哭闹再正常不过了,耳朵里吵一点儿又怎样,我最先想到的是如何竭尽所能为患儿及早解除病痛。”韩蕴卿对记者说。
  在儿科,患儿大都尚在懵懂之中,无法表达自己的病情感受,沟通不畅加大了诊疗的难度,因此常常被人们戏称为“哑科”。“往往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医生多问、多观察,从家长的讲述上搜集患儿的病情信息,从婴幼儿的一举一动上捕捉点滴的病情变化,并在最快的时间里及时果断地作出诊断处理。”韩蕴卿说,孩子不会表达,来不得半点儿马虎,这就需要平时多积累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战经验。
  在市人民医院,韩蕴卿绝对是个大忙人。一年365天,她每天的工作时间基本上都在8个小时以上,而且一直保持着24小时不关手机的习惯,即使在家休息,只要科室一个电话铃声响起,她总能第一时间赶到医院,从没有任何怨言。
  有一次,韩蕴卿下班刚进家门,值班大夫打电话说科里来了一个持续惊厥患儿,她顾不得吃饭,立即返回病房,仔细询问患儿病史,家长仅描述患儿下午自己在院子里玩耍,吃晚饭时突然出现惊厥,呈持续状态。但患儿既不发热,也无腹泻症状,平时无癫痫病史,凭多年工作经验,韩蕴卿怀疑患儿误服毒鼠强,因为农村常用“毒鼠强”药老鼠,但家长坚决否认。时间就是生命,韩蕴卿果断给患儿洗胃、镇惊,并亲自送患儿到齐鲁医院进一步治疗,由于处理及时,患儿转危为安,成功获救。后经省公安厅毒理学检测,证实患儿为毒鼠强中毒。
◎ 特色诊疗,筑牢儿童健康防线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患儿家长将孩子的健康托付给了我们,这种贴心、信任,没有什么比这更神圣和深重的,绝对来不得半点懈怠。”韩蕴卿常常说道。
  为了能担得起这种生命的托付,工作中韩蕴卿从未放松过自身的学习,积极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开展临床及临床基础的研究工作。对业务精益求精,为了尽可能掌握患儿病情的变化,她基本“长”在病房,把时间和精力全都用在患儿身上。在治疗病患过程中不断摸索实践,做到熟练处理儿科各类常见及危重疑难病例。
  多年来,她以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凭着娴熟的业务技术,从容面对一次次困难和挑战,成功组织抢救了数千名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患儿,治愈了数百余名病毒性脑炎、新生儿黄疸及支气管哮喘患儿,准确诊断了晚发性V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紫癜肾、肾病综合症等少见病,及时给予了治疗,挽救了无数患儿的生命。
  记者打听到韩蕴卿一次治疗小儿患者的病例:几年前,一位母亲哭哭啼啼地抱着不满三岁的儿子来到儿科。原来,孩子在其他医院做彩超检查时发现心脏心室、肝脏都已扩大,并出现腹水,生命危在旦夕,必须转到上级医院,但因经济条件受限,母亲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找到了韩蕴卿。考虑到孩子没有其他病史而是突发疾病,韩蕴卿判断孩子得的是相对罕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她马上给予吸氧,对孩子进行强心治疗,孩子心率减慢并逐渐好转,一星期后孩子安然出院。
  由于韩蕴卿对待工作高度认真负责,服务温馨周到,越来越多的患者带着孩子从莱芜农村专程慕名前来就诊,有的还甚至辗转上百公里也要来到这里,这份信任显然已经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用咱老百姓的话说,韩主任人好,心眼好,医术高明,找她瞧病,俺心里踏实!”谈起韩蕴卿,一位婴儿的家长赞不绝口地说。
  “说心里话,当儿科大夫确实挺辛苦的,多数时候连家都顾不上,平时还需要多累积,多学习前沿诊疗科学,压力也非常大。但是每次听到患儿家长一句认可的话语,什么牢骚瞬间都没有了,突然觉得特别有成就感。”韩蕴卿虽然眼睛里泛着泪花,但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 以身作则,用人格捍卫白衣的神圣
  “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这是韩蕴卿多年的行动准则。正是有着这样的责任感,多年来她始终保持着一股冲劲。自2001年开始,她每年都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各类儿科新知识、新技术研讨班和继续教育项目,14年来从未间断,并将所学成功地运用到儿科临床工作中。2001年3月,她参加上海医用高压氧岗位培训中心举办的第一期《全国医用高压氧岗位培训班》学习,经培训考试合格领取上岗证后,在儿科率先开展了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工作,减少了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后遗症发病率,大大提高了该类患儿的治愈率。
  在诊治过程中,韩蕴卿意识到小儿外感发热多由上呼吸道病毒或继发细菌感染所致,单从临床表现很难分清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所致,加之病源诊断学尚未普及,西药治疗多采用对症处理,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滥用抗生素现象日趋严重。于是她潜心研究,发现我地民间草药——芩葫具有抗炎功效,经过药理研究、临床观察发现芩葫颗粒具有疏风发表,解肌清热的作用。芩葫颗粒治疗小儿外感高热愈显率82.9%,总有效率93.5%,她的《芩葫品种选育与开发——芩葫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经专家验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她不断总结理论学习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撰写并发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疗效观察》、《乌体林斯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22例》、《新生儿期肌注VK1预防晚发性VK缺乏症》等论文论著10余篇。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2001-2002年,以副主编的身份参与《儿科临床诊断与治疗》一书的编写。她在临床工作中注重创新,“小儿科用输液肢体固定器”、“婴幼儿用测温表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她对给患儿的用药慎之又慎,因为即使同一个病症由于每个孩子的精神状态、体质、体重不一样,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必须准确查清病因用药,才能让孩子尽快摆脱疾病的折磨。但无论何种情况她始终坚持一个原则: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肌肉针绝不给孩子输液,所用药物给孩子带来的副作用要最小。她对接诊过的每一个患者,都负责到底。一患儿患过敏性紫癜引起紫癜肾找到她,几年来韩蕴卿一直随访直至孩子痊愈。
  走在行医之路上,韩蕴卿满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事业的挚爱,以高尚的医德医风和过硬的医术履行着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神圣使命,给无数婴幼儿患者创造第二次生命。“服务患者是我今生无怨无悔的选择!”韩蕴卿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人间大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