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四年,美术、曲艺、民族、武术都激发了老舍的灵感
玩命写,每个暑假出一部长篇
2015年07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老舍旧居被回购打造成老舍纪念馆。
     口述人:舒乙,著名作家老舍之子 采访整理:本报见习记者 于悦
  老舍与济南有两段交集,分别是1930年到1934年和1937年的8月至11月。短短四年间,《大明湖》、《离婚》、《猫城记》、《牛天赐传》等长篇纷纷写成,在其之后的作品中,也不时闪现济南人与济南文化的影子。除了文学,济南的美术、曲艺、民族、武术都是老舍发展的起点。现年81岁高龄的舒乙先生讲述了他的父亲老舍与济南的这些难解之情。

第一部在济作品《大明湖》被日军烧毁
  我的父亲老舍先生1930年来到齐鲁大学教书,还没结婚时,住在齐鲁大学的主楼里面,1931年在济南写的第一部作品是长篇小说《大明湖》,寄到了上海,那时赶上日本进攻上海,恰好炸掉了商务印刷馆旧馆的印刷所,稿子和刚刚印出来的杂志葬身火海,片纸未留。得知消息的老舍非常痛苦,因为他没有留下抄稿,一年的心血就这样付之东流。这篇小说只有当时齐鲁大学的教授张维华和商务印书馆的责编看过。
  父亲曾说过,他没有勇气再写一遍《大明湖》,因之与济南1928年的五三惨案的背景有关系,当时死了好几千人,城墙上的子弹孔赫赫在目,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将该文章的核心——一对母女的故事变成了一部中篇小说《月牙儿》,这是对消失的《大明湖》仅有的线索。由此他得出了结论,“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将文章精炼压缩后可能会得出更好的东西,《月牙儿》已经成了他特别优秀的代表作。
  1931年父亲回北平结婚,带着新婚的母亲回到济南,租住在现在的南新街58号。1933年他们生下第一个孩子,我的姐姐,为纪念她诞生在济南,取名舒济。父亲曾经抱着这个孩子在房子前留下一张照片,写上一首“全家福诗”,诗里充满着在济南建立了小家庭的乐观和幸福,全诗共四句,“爸笑妈随女扯书,一家三口乐安居。济南山水充名士,篮里猫球盆里鱼。”
  “猫球”是父亲曾养过的一只白色的小猫,睡觉时喜欢团成一个球,院子里有一个大陶制的鱼缸。现在要去南新街的老舍纪念馆,可以看到院子里有口井,像济南其他地方一样,里面有泉水,非常甘甜,可以直接饮用、做饭、洗衣。井上盖着一个防雨板,这只小猫跑到板上睡觉,不小心掉进了井里。家里人根本不敢告诉父亲,因为他非常喜欢这只猫,在《猫城记》里也提到过。

“玩命派”每个暑假一部长篇 赶着写作赶出了知名作家
  在南新街旧居里,父亲还写过著名代表作《离婚》,这本书的主题很棒,讲述离婚这样一个新鲜事物由外面传到中国,他在里面描写了五六对闹离婚的夫妻,但最后谁都没离,这小说揭示的是中国艰难的现代化,往往是进一步退两步。
  当时中国很多文人的太太都是乡间妇女,夫妻的文化、志趣都不一样。作品里着重描写了一个叫老李的高级职员,因与太太的矛盾有很多苦闷,父亲称这是描写了当时社会上绝大多数男性知识分子的苦闷,包括鲁迅、胡适都这样。
  据我了解,在齐鲁大学讲课,教授们都得自己写讲义,不准自己去买一个国外的、学院派的讲义,写好后交给校方刻印出来,所以父亲没有时间写小说,只能靠暑假。我觉得他是一个“玩命派”,从1930年到1933年的暑假,他写了四本长篇小说。济南的夏天非常热,当时又没有空调,他趴在桌子上汗流浃背地写小说,另外还写了大量的短篇、散文和杂文,所以他是一个非常非常勤劳的人,平时白天在图书馆写讲义,索稿的人多,晚上被逼急了就写短篇。他的第一个短篇集《赶集》是在济南写成的,意思就是赶出来的文集。大家都认为父亲是个高产作家,实际上还是非常苦的,在这样的苦中他取得了自己的文学地位,在1937年抗战开始时,38岁的他已经在国内非常知名。
  《济南的冬天》是父亲比较出名的散文,一个大学毕业的女生曾跟我聊过,她是一个南方人,之所以来济南上学,完全是受这篇文章影响,她觉得父亲笔下的济南这么好,一定要来亲身感受一下,而且她最后还留在济南工作了。
  其实父亲还写过《济南的秋天》,一点都不弱于《济南的冬天》。当时北平有几个文艺沙龙,包括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和朱光潜的文艺沙龙,文人都会带很多作品去当场朗诵。一次朱自清从沙龙上回来,曾告诉学生:“今天最好的不是诗,是老舍的散文。”这指的就是他写的济南系列。北京还有用来推广国语的国语委员会,赵元任、刘半农等大人物都在内。所用的一些标准语言教材里也将老舍的济南系列当做了范文。

对美术的热爱源于济南 交往艺人,用通俗文学救国
  我认为,中国作家中最懂得美术的人,一个是鲁迅,另一个是老舍,郭沫若等人也不错。济南也是老舍美术的起点,当时的济南美术很发达,他在这里交了几个画家朋友,其中一个叫关友声,还有一个叫桑子中,他们一个是国画家,一个是西画家。父亲和他们经常一起讨论美术,这使他对美术有了很好的见解。
  著名画家赵望云利用国画技巧画了很多泰山老百姓的生活,冯玉祥看后非常喜欢,将这些画刻在了泰山石刻上,来教育当地老百姓提高文化水平。赵望云后来将这些画集结成册,冯玉祥为其配诗。抗战初期这些东西成了《泰山石刻集》,这个集子的序就是父亲写的。因此他也成了名画收藏家,我今年在中国美术馆办了“老舍、胡絜青藏画展”,轰动了整个美术界,因为这些画从来没露过面。父亲对美术的这种热爱和追求都始自济南。
  我觉得曲艺也是父亲在济南的一个起点。他是满族人,对曲艺有天生的爱好,到了济南,发现这里是北平、天津之外的第三个曲艺中心。趵突泉每天都有曲艺表演,群众性很强,父亲经常去和艺人们交流。而曲艺是通俗文学的主体,所以他在民间文学上取得的成就,起点就是与这些济南曲艺名家的交往。
  父亲与济南有着两段接触,第一段是1930年到1934年,第二段是1937年的8月至11月。后一段中,抗日战争已经爆发,他只好由青岛退到济南,再出逃至武汉。这段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的日子,他在思考用什么样的武器救国,想来想去,写小说、诗歌、散文,中国的老百姓根本看不懂,因为当时社会上的文盲占97%以上,参与抗战的士兵也都是农民。最后他决定使用通俗文学。
  在这四个月中,父亲跟济南有名的鼓书艺人学习,与艺人成为朋友,在旧社会是很不简单的,所谓“下九流”的第九流才是艺人,一般人不愿轻易交往。这也是他反时代潮流的体现,即认为“卑贱者最高贵”,而且他还把他们写到了小说、话剧里面。

与在济回民交情很深 把济南当做第二故乡
  济南有一个特点,就是回民很多。父亲自己身为少数民族,也交了很多回民朋友。这也是他很多作品里写有回民人物的重要出发点。抗日战争时写过有名的话剧《国家至上》,写的是汉族与回民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故事,那些回民角色都来源于济南。后来他在小说、戏剧里都对回民有较好的描写,包括最后一部、没有写完的小说《正红旗下》。
  父亲与一些回民领袖、文化界的代表人物成为最好的朋友,我感觉这在中国作家中也是非常少见的。另外还有武术上的起点也在济南,他总是坐在那儿写作,颈椎、脊椎都有些问题,常常背疼,所以开始进行正规的拜师习武。他的一个拳师老师叫马永奎,也是回民。
  他是一个十八般武器都拿得起来的文人,拳术、棍术、剑术都很精通,我觉得这在中国作家中也是没有的,都是在济南学习来的。所以后来他写出了一部著名短篇小说《断魂枪》,主人公叫沙子龙,这个人的原型就是济南人。
  父亲将济南当做第二故乡,现在济南也将老舍当做骄傲,非常重视,所以还建立了两个纪念馆。国内的老舍纪念馆有五家,从数量上看与鲁迅先生的纪念馆是一样的,但鲁迅的有两家不对外开放。老舍的北京、青岛、重庆各一家,济南除了南新街故居,大明湖畔还有一个“老舍和济南纪念馆”。我去看过几次,做得都很不错,每天参观人数不少,一年下来有六万人之多。
  我到趵突泉参观时,看到有一块铜板上全文刻着《趵突泉》,让普通的观众都可以边看泉边欣赏文章,这些都非常令人感动。我建议研究老舍的学者能够出版一套《老舍济南文集》,把老舍在济南4年所有的东西编成集子,可以分几卷,但要把工作做透,有注解、研究和发现,让老舍和济南的关系系列化、具体化。比如也可以做一个“老舍济南脸谱”作为附录,细致到每一天,这些都要靠细致的挖掘,而不是简单地拼出一部作品集,这样一来还会有新的发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