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争议多一点“不争”之心
2015年07月20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现在,人们的思想愈发多元化,就像针对贾玲恶搞花木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越是在这样的现实之下,文艺作品创作越需要空间,越需要宽容的氛围,这样才会有优秀的文艺作品脱颖而出。
上周末,贾玲发表长微博致歉,《欢乐喜剧人》官方微博也发表声明称,将暂停一期节目。此前因贾玲在节目中将花木兰塑造成贪吃、不孝的傻大妞形象,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刊发公开信,认定该节目“歪曲了木兰的形象,也玷污了民族文化”,要求贾玲及节目组公开道歉。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贾玲道歉道得心服口服,长微博里没有一句为自己辩驳的话。毕竟,任谁被扣上“破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统性”的帽子,服软都是最识时务的。其实不光贾玲,与她同台的几组喜剧演员,在贾玲道歉一事之后,想必也要重新考虑喜剧创作的尺度,避免再次踏入招来麻烦的雷区。
其实,不光是相声小品,像小说、电影、电视剧等各类文艺作品,内容上很难做到让所有的人都欣然接受。如果有违规违法情节,那就走法律程序,节目的去留也由法律裁决。除此之外,批评也好、称赞也好,还是尽量在文艺评价的范围之内,哪怕吐吐槽、骂两句,也都是当今社会所能够容忍的。就像贾玲的小品,确实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木兰形象,但无非是追求节目效果,也看不出什么恶意,就事论事地批评一下也就罢了。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有人动辄拿大帽子往上扣,比如贾玲的小品,就被批评为“严重违背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精神”。创作者面对一般意义上的文艺批评,还有辩解的可能,但如果被扣上了大帽子,对方背后权力因素还若隐若现,那就只能“认熊”了。对于提出抗议的木兰文化研究中心来说,这是一场胜利,但对于文艺作品的创作者来说,未必是什么好消息。如果扣帽子的手段受到效仿,文艺创作者时时处处都要担心某个群体“感情上接受不了”,那么受宪法保护的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由就会处处受限。
要知道,文化的兴盛既需要继承传统,也需要发展创新,如果创作者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了,那文化也就变成了一潭死水。尤其是现在,人们的思想愈发多元化,对文化的需求也是多样的,就像针对贾玲恶搞花木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越是在这样的现实之下,文艺作品创作越需要宽容的氛围,这样才会有优秀的文艺作品脱颖而出。试想一下,假如在“83版《西游记》”之后,所谓的“后传”、“大话”等都被扣上侮辱经典的大帽子,也就不会出现现在这部被称作国产动画巅峰的《大圣归来》。
在这一点上,中国道教协会的态度值得点赞,尽管陈凯歌的《道士下山》描写了一个处处违背清规戒律的道士形象,但道协官方还是表示“对于影片持有包容心态”。这显然要比给影片扣上“伤害人民的宗教情感”、“刻意制造宗教之间的矛盾”的大帽子,更能体现出道教的“为而不争”。而宽容的心态背后体现的是自信,这对于继承传统文化以及文化创新,才真正是有好处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