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的爱心让人最感动
2015年07月21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13日,本报以《宁阳一位孤寡老人露宿街头,右脚溃烂让人看了心疼》为题报道50多岁的梁守超因病痛花光积蓄流浪街头的事。我在采访中了解到,老人流浪时间已经不短,平日不少热心人悄悄帮助他。目前,老人已经住进敬老院。
爱心比部门快一拍
7月9日,见到梁守超时,他身边摆满的东西也映入眼帘,有的是热心人定点送来的烧饼,有的是市民见到快下雨送来的伞,还有护士见到老人的脚伤带来的药和纱布,更有细心的市民给老人送来了花露水防蚊。
老人说早先自己很困难时,曾坚持把捡来的女婴抚养成人,这事也深深感动了我,后来老人与孩子彻底失去的联系,让老人没了盼头。
梁守超老人的事情是我从微博上知晓的,经过在微博的几天传播,不少市民也都知道这事儿,但相关部门却没有人来问过。和老人交谈时,他回忆说,自己在宁阳弘盛现代城附近待过几天,后来因为半夜下雨,市民拨打了110报警电话,110巡逻车把老人接到车上,后来因为找不到地方住,就把老人放到了七贤路农行的自动取款室避雨,到了白天老人只能再次露宿街头。
老人住进敬老院
当天我记得老人说:“我不图别人东西,只想有人帮我把脚治好,自己还能自食其力。”,考虑到气温很高,伤口极其容易感染,我联系了宁阳县民政局福利办,工作人员来到了现场。
县民政局按照属地管理和救助原则,联系宁阳县乡饮乡民政主任王小勇,王小勇表示积极给老人治病,把老人送进敬老院或者尊重其选择。
18日,老人给我打来电话,说现在住在了敬老院,比在路边睡好多了,而且还卫生,有利于康复。“院长看着天气热,还给买了风扇。”
救助绝不是终点
据我了解,目前救助实行的是自愿原则,但许多流浪者或许不知救助站在何处,也不了解救助手续和范围,甚至连电话都不知道怎么打。如果救助站只是等着上门求助,备好的设施闲置不说,服务的滞后可能会使太多流浪者露宿街头。
在泰安市救助管理站,和工作人员聊天的时候,经常会听说有不少流浪人员自己到救助站,要求救助站给予经济帮助,当工作人员拒绝给予金钱且要购买车票把他们送回家乡的时候,却遭到拒绝。
在现在这个鼓励参加劳动、勤劳创造的大环境下,救助也应该有底线,不能让少部分流浪者通过“被关心”的帮助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
目的呢?其实,他们不愿回去,有的是懒惰、有的是性格与家人不合群、有的出于面子等原因,还有就是很多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给了馒头想干饭,吃了干饭想吃肉,吃了大肉想吃席的心态让他们层层发难,上演苦肉计。
所以,我认为,一是民政部门在关心这个群体的同时,不能超越《救助办法》的要求,凡事尽职最好,更多要支持鼓励参加劳动,通过劳动换来价值,而不是纵容好吃懒做、不劳而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