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归根为南山降水,还得“靠天吃饭”
2015年07月23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蒋龙龙
从7月15日以来的一周内,趵突泉水位上升了17厘米。根据济南市水文局的监测,从7月14日以来,济南市的泉域补给区共下了36.1毫米降水,这也说明了济南市南部山区的有效降水对泉水的止跌回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山东省地矿局801队调查研究认为,大气降雨通过南部山区的岩溶裂隙渗入地下,形成丰富的裂隙岩地下水。地下水顺着岩层向北径流,“至市区泉城路一带受到北部的火成岩体阻挡构成,地下水富集,形成了相对较大的地下水压力区,岩溶水水位随之抬升,形成了天然泉水。”
这也就是说,大气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泉水水位高低,随着降水量的季度变化,泉水水位和流量也相应地出现季节变化。
保持泉水持续喷涌必须具备一定自然条件,就是南部山区尤其是泉水的直接补给区一定要有足够多的降水。从这种程度来说,泉水难以摆脱靠天吃饭。济南市一保泉部门负责人介绍,根据目前济南市的各项保泉措施,在正常降水年份,泉水可以保持正常喷涌。
如济南常年降水在730毫米左右,2014年济南全年降水量才为433.0毫米,为2003年趵突泉复涌以来最少的一年。今年虽然4月份以前降水降多,但是进入5月,泉城的降水突然减少。今年以来累计降水量全市平均235.9毫米,虽然比去年稍多,但比常年同期还是少了四分之一,泉水能喷到如今实属不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