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中企承建的德黑兰地铁北延线一期开通。(资料片) 新华社发
伊核问题全面协议达成后,西方企业蓄势重返伊朗。有观点认为,这势必加大市场竞争力度,挤占在伊中资企业的份额。但记者调查发现,中企并不畏惧西方企业的竞争,希望发挥自身优势,抓住解除制裁所带来的机遇。
多国急赴伊朗拓市场
西方人的动作比想象快。协议达成未满一周,德国副总理、经济部长加布里尔20日就率领60人的商务代表团到访伊朗,与伊朗经济界召开联席会议。代表团中不乏德国西门子、戴姆勒等知名企业的人士。做天然气生意的伊朗商人鲍加兹起身在会场转了一圈,回来时手中拿着一沓交换来的名片。鲍加兹说,伊朗人等待德国的投资足足有十年了,德国的离开留下很大市场空白,但伊朗人一直在等待,他们很乐意用德国造的产品。
伊朗人一直宣扬自己的雅利安血统,这或许可以部分解释其对德国制造的推崇,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伊斯兰革命前的巴列维王朝时代,借助充沛的石油收入,欧美高端产品进入伊朗寻常百姓家,深刻影响着伊朗人的审美、使用习惯。从2006年开始,西方因核问题对伊朗实施多轮经济制裁,不仅严重影响伊朗经济和民生,而且迫使许多西方公司中断与伊朗商业往来。
现在,随着伊核全面协议的达成,如果一切顺利,西方国家及联合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最早可在今年底开始解除。这意味着曾被掐断的伊朗油气出口和金融往来将得到恢复,伊朗高达100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会被解冻。在西方企业眼中,这个拥有8000万人口的中东大国将被“重新发现”,引发一场淘金热。除德国捷足先登外,其他欧美国家也将循着商机接踵而至,法国外长法比尤斯已宣布将于下周访问伊朗,瑞典也将在今年秋季向伊朗派出商务代表团。
中企具备足够竞争力
“西方人要回来了”,这不仅在伊朗人中间引发热议,也受到驻伊中资企业的关注。在油气开发、金融、汽车制造等关键领域,西方公司此前集体撤出伊朗,留下的空当客观上给中企壮大创造了条件。中国品牌汽车目前占据伊朗10%的市场份额,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油企是伊朗油气开发领域仅剩的外资企业,中企还在德黑兰地铁、德黑兰到马什哈德铁路等工程承包上屡有斩获。
在不少伊朗人眼中,西方公司在品牌、技术和管理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此外,伊朗人也不愿意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让中企一枝独秀。奇瑞伊朗子公司总经理张贵兵说,据他了解,福特、雪佛兰等西方知名汽车公司已完成审批流程,只等制裁解除就能进来。这家在伊朗耕耘多年的车厂去年在伊朗销量3.6万台,但今年以来开始感受到冲击。即使在伊核谈判胶着、协议还未有分晓时,伊朗人也普遍持币观望。
中石化伊朗代表处副总代表朱济友认为,西方企业重新进入伊朗市场后,中企将面临更激烈复杂的竞争环境,在中企与西方企业重合的高精尖业务方面,可能中企短期内会受到较大冲击,但总体来说,中企面对西方企业的进军,也有着自己的竞争优势。目前,中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包括伊朗周边的沙特、阿联酋等国。可见,不管有无西方经济制裁、是否面临西方企业竞争,中国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上一直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具体到伊朗而言,伊朗人均GDP不足6000美元,普通公司职员月工资收入大概只有中国水准的一半,尽管老百姓对昂贵的西方产品更有认同,但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
解除制裁各方都受益
中企普遍认为,一旦取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受益的是所有在伊企业,不管来自中国还是西方。比如,过去几年伊朗货币里亚尔急剧波动,曾在2013年贬值一半,影响外资企业的经营。此外,一旦伊朗银行重新接入世界通行的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资金进出伊朗将变得便捷自由,不用再通过地下钱庄等特殊渠道。企业间贸易借助银行信用证,也能获得更安全的担保。
近几年,中企被伊朗合作伙伴坑钱的事情不时发生,特别是在资金量巨大的采矿领域。一家进口伊朗磁铁矿的国内贸易商代表说,几年前曾支付给伊朗方面的合作矿厂200万美元,但对方却不发货,造成自己损失巨大。如果有银行居间开设信用证,就能避免这样的损失。在各国投资带动下,伊朗国内市场的扩张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也将让中企受益匪浅。
在20日的会议中,伊朗石油部长对德国代表团说,伊朗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石油产量从当前每天280万桶提升至470万桶。朱济友认为,这对中国三大油企将是重大的机遇。可以畅想的未来是,中企与西方企业及伊朗本土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开发油田,中企可以发挥劳动力成本低、资金实力雄厚等优势,与各方实现共赢。 据新华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