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石峪寺
——记章丘人民抗日救国军诞生地
2015年07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曼村(左)和宋乐生
  石峪寺是章丘首批重点文保单位之一。
  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建立纪念碑
     石峪寺,位于巍巍长白山之阳章丘普集镇三山峪村北,是章丘人民抗日救国军的诞生地。章丘人民抗日救国军的成立,是山东长白山地区抗战的一面旗帜,成为鲁中抗战的中坚力量。
□翟伯成                         
深山千年古刹 僧尼交替住持
  石峪寺,因位于摩诃山峰下深沟之中,周边巨石多色,形状怪异,故名。石峪寺始建于何年,难以考定。相传建于唐朝,“文革”中曾在寺东茔地中挖出墓志铭一块,有“明朝永乐二年”字样。由此可知,石峪寺至迟应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石峪寺原为石峪庵,庵中有尼姑修行。乾隆初年,石峪庵易主,周村王道士成为庵中住持。当时正值瘟疫流行,王道士略知岐黄之术,三山峪百姓多赖其存活。为报王道士恩德,乡民乃捐资修缮庙宇。乾隆二年(1737)工程竣工,重修了山门、寺东西两侧的龙王庙、灵官庙。当时所立重修山门碑现仍镶嵌于寺山门之东壁。
  王道士以后,在石峪寺修行的道士历时近百年。第四代道士静修还俗后,一法名曰妙真的尼姑住持石峪庵。妙真死后,石峪庵已是千疮百孔,几有倾颓之危。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再修石峪庵,所立石碑现镶嵌于山门西侧墙上,碑文曰:“盖神明者,四方所咸仰。长白山之阳,古有石峪庵。屈指计臆,今日深岁远,屡被狂风骤雨毁伤,而大殿、门壁、灵官庙无不倾颓。闻风者慨叹莫止,睹景者嘻噫忽来。于是公议重修,而诸君子共捐资财,勇于趋事,乐于告成也。”此时寺中住持聘自万山净土寺的和尚绪乐。

抗日救国军成为 抗战中坚力量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侵略军进攻北平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日军窜至黄河以北,与章丘隔河相望时,章丘的爱国志士忧心如焚。天尊院小学教师李曼村、普集小学教师宋怡翔(现名宋乐生)等人多次相约讨论:“国难当头,我们怎么办?”当时,摆在他们面前有三条路:一是随国民党撤退到大后方;二是解散学校,回家当“顺民”;三是组织抗日武装,上山打游击,抗战到底。通过学习有关抗日救亡的进步书刊,讨论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他们商定,分头到邻村联络进步教师、青年、退伍军人和失业回乡的工人,动员他们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农历正月十七(阳历2月16日),李曼村、宋怡翔在共产党领导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司令员廖容标、马耀南、姚仲明帮助下,联络爱国志士60余人,在石峪寺宣布起义,正式成立章丘第一支抗日队伍“章丘人民抗日救国军”。推选李曼村任司令,宋怡翔任政治指导员,方子成、翟毓蔚为参谋负责军事训练,张洪超负责地方后援,张聘三为司务长,张元楷任文书,刘其香、张书琴、李士盛做通信和警卫工作。后来,胡山一带的程学通也带了二三十人到达石峪寺,带有一挺机枪、20余支长短枪。救国军决定组成3个排:一排排长李维汉,二排排长崔志德、政宣员陈明英,三排排长李士夏、政宣员陈德武。救国军起草并宣布了抗日救国的章程和服从指挥、遵守群众纪律的规章制度,每个抗日战士都填写了《抗日志愿书》,部队编写了人名册。
  章丘人民抗日救国军成立后,积极动员抗日战士分头到各村,一面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一面搜集武器,收效很好。各村劳苦大众积极拥护抗日救国军,主动为部队送枪、筹粮、筹款,队伍不断壮大。章丘人民抗日救国军的成立,是山东长白山地区抗战的一面旗帜,成为鲁中抗战的中坚力量。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这支队伍英勇杀敌,屡建奇功。
  当时,寺中住持名叫能仁,与寺中僧众倾其所蓄,不遗余力支持抗日队伍,甚至为之从汉奸队中购买枪支弹药。1939年秋,日寇和汉奸焚烧石峪寺,能仁与僧众躲入寺后岩洞幸免于难。
  解放初,石峪寺仅存3处院落。进山门,左有钟楼,右有鼓楼,东西有廊房。大殿飞檐斗拱,画栋雕梁。因石峪寺历经僧、尼、道数家,所以殿内神像既有地藏王菩萨,也有泰山奶奶与玉皇大帝。大殿东西两跨院,西跨院有储藏室3间、碾棚1间、磨棚1间、僧舍3间;东跨院有禅房、厨房、栏圈各两间。
  1986年,为纪念章丘人民抗日救国军成立48周年,普集镇政府将幸存的山门、大殿进行了重修,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