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样本调查:学生多存在自卑、偏激、自我等心理问题
家庭完整是心理营养的关键
2015年07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山东省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现场。  本报记者 郗运红 摄
   原生家庭 结构不完整
  留守儿童
  父母
离异
  单亲家庭
  被父母抛弃
农村学生
山东高职院校学生
独生子女
  早期心理营养不足
  教学
暴力
  学业
挫折
  家族
命运
  自我
  表达
能力差
  社会支撑能力薄弱
心理样本调查
  23日,本报A05版《遭学校处分,吞下200片安眠药》报道了青岛大学音乐学院一女生因参加期末考试受到警告及降级处分,该学生心理难以承受选择轻生的事件。近几年,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大学生自杀、伤人、投毒等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得到社会关注。
  14日,2015年山东省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在滨州职业学院举行,全省22所高等职业院校的31名教师参加为期10天的培训。21日,记者走进他们的培训课堂,在参加培训教师中随机展开调查发现,山东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多存在自卑、偏激、自我等心理问题。
  本报记者 郗运红
农村学生背负太多 压力大易感到自卑
 原因分析 
  “职业学院的学生整体存在这样一种状况,2012年,在我们学校曾经做过学生评估调查时,发现60%多学生来自农村,并且50%多甚至更多的大学生是家族的第一代大学生。农村原生家庭成长背景长大的孩子或多或少存在早期心理营养不足,可能会导致长大后的自卑心理。”威海职业学院老师姚喜宁说。
  姚喜宁是有着20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一方面在学校教授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另一方面担任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她说,在原生家庭早期心理营养不足的情况下,学生在中学阶段,可能还有来自老师教学暴力、自己学业的挫折,长期下去可能使他的心理受到一定的创伤。在来到职业学院的阶段,很多学生是自卑的、没自信的。这些复合创伤加在一起,导致学生在人际交往、生活适应、学业方面和未来个人成长规划上存在缺失。
  有些学生是家族中第一代大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他不但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还要担负着父母的命运,同时他们也在为改变着整个家族的命运而努力,但是他们本身的能力却是达不到的,他们自己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技能与梦想是不匹配的,他们做不到,他们就会焦虑、恐慌、对未来恐惧,就会担负很大的心理压力。
  “在学习方面没有能力就会更加重他们自卑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有位学生他心理很自卑,虽然他是家族中第一位大学生,但他一点也不觉得骄傲、自豪,反而心里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恐慌。因为他怕不能完成父母的期望,也不能接受自己现实状况。”姚喜宁说,老师在帮学生做心理咨询中要减轻学生心理担承。要让他们知道父母的命运是改变不了的,要在中国传统孝道的伦理观念中解脱出来。学生心里平静了就会慢慢完善自己,完善情绪、培养职业技能、在学习中激励他们努力创造自己的成功。很多学生在职业学校也能成功,有的可能也会比本科院校的学生更成功。“我们学校之前有位学习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全国数控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全国一等奖,后来就去中国科学院。也有学生会选择创业,最终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姚喜宁说。
A.原生家庭结构不完整
从小缺少父母的爱 “留守儿童”的遗憾
  原生家庭结构不完整除了学生“留守儿童”问题以外,还存在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和被父母抛弃等环境。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老师宋晓丽说,学校班主任曾在学生入学时做过统计调查,职业学校有1/3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原生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学生,自己没办法用正确方式的面对社会。
  “小时候,她父母可能因为感情不合等问题,母亲选择离家出走,父亲担心养不活她就将她送人了,在她七八岁的时候,养父母又转送给妹妹寄养。她的姑姑家是开早点店的,每天都会让她到店里帮忙,经常导致自己上学迟到,她对姑姑的做法很不理解,心里就出现疑问。在中考结束后,她选择了职业院校上学。突然有一天有位中年男子来找她,就是她的亲生父亲。拥有两个父亲她本来觉得挺好的,但是事情却发生了转变,养父母知道情况后表示不再抚养她,亲生父亲经常去看望她,但是没有钱去供养她。她的生活很困难,吃了中午饭,晚饭就很难解决,一直在外打工维持生活。”宋晓丽讲述了曾经找她寻求帮助的学生故事,不完整的家庭状况,带给这位学生带来一定的生活经济压力,严重影响到她的学业。
  济南幼师专科学校毛老师表示,父母离异之后对孩子还是会很好,甚至比以前还要好,但是他们在内心中还是觉得不公平,不希望父母离异不合,始终认为自己的家已经不完整了。
  威海职业学院的姚喜宁老师说,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学生会认为因为自己不够好父母才不要自己的,在生活中会过分的讨好别人,他们怕自己会再被朋友遗弃。在人际交往中会更加注重别人的情绪。多鼓励学生内心拥抱自己,要接纳自己,自己给自己爱,用自己的能量去修补。
  “今年我带学生毕业论文,‘留守儿童’孩子的心理问题很严重。最后在他们的毕业论文中写到,呼吁父母不要负这一代毁了下一代。提到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终生造成阴影,甚至他们将来都不想结婚,就结婚了都不想要孩子。”济南幼师专科学校负责教授普通心理学的毛教师说,对于小时候在“留守儿童”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对待事情敏感,他们心理会产生偏激想法。
  “留守儿童”的学生心理问题,毛老师在指导学生论文的过程中感触颇深。她说,在与学生交谈时,只要是小时候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尽管现在已经20岁,马上就要大专毕业了。只要提起来他们的情绪还是非常强烈,对父母的言行很敏感。他们觉得自己的父母不是真的爱他,父母尽管现在怎样弥补,都没法达到亲子之间“水乳相融”的感觉。学生们普遍表示,这是他们心中永远的遗憾。
  “后来在一次小学、幼儿教师招聘面试的时候,我担任面试官测试他们心理健康。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觉得命运对你们公平吗?’小时候是留守儿童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这个问题,还没开始说眼睛就开始发红了。他们认为命运对他们是不公平的。”毛老师说,这些学生认为自己小时候同伴们可以对父母撒娇,跟着父母一起长大,为什么自己就没有爸爸妈妈陪伴?
  毛老师说,在询问中只要是认为命运不公平的孩子,大都是留守儿童长大或者在小时候父母离异的孩子。这种爱的剥夺,对他们的心灵创伤很大。平时看起来性格很开朗、也很大度,但很多时候是他们在掩藏自己的感情,他们害怕被人发现自己的脆弱和缺点,很多事情自己不说,自己会掩藏感情。有时候自己感觉像双面人,看待事情很敏感,做事情也会很偏激。
B.学生考虑问题以自我为中心
  宋晓丽表示,现在家庭孩子独生子女或两个孩子的居多,孩子考虑问题会以自我为中心。在学生入学住宿后就会产生很多的问题,鸡毛蒜皮的小事,他就老觉得别人是在欺负她,觉得很多问题对她不公平,这样的状况一般发生在女生宿舍的人际关系中比较多。女生一般不会像男生一样直接,有问题喜欢在背后搞破坏,在别人面前诋毁、孤立他人。
  “曾经一位学生来找我做心理咨询,就是因为宿舍打扫卫生倒垃圾的小事闹别扭,一般学生会把垃圾都放在门口,有定时来收垃圾的工作人员。这位学生无意间把垃圾放在邻宿舍门口,就遭到邻宿舍集体反击。但是她的表达能力很不好没能跟同学解释清楚,时间久了就变成了心事,她的心情变得苦闷、抑郁,不知道自己怎样去沟通解决矛盾。”宋晓丽说。
  宋晓丽说,亲子关系淡漠,很多家长为了孩子外出挣钱,但忽略了跟孩子之间的感情沟通,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孩子的社会支撑能力是特别薄弱的。父母在身边长大的孩子,他们有了问题第一个想到的是跟自己的父母倾诉、沟通。但是留守儿童或者单亲家庭的孩子会选择找同龄人倾诉、寻求帮助,同龄人也并没有很高明,也不知道怎样处理会更好,问题得不到更好的解决,可能会是孩子选择极端的方式想事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