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白领当农民 庄稼地里寻梦想
郓城小伙魏敬德返乡创业,闯出一条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相融合的农村创业路
2015年07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魏敬德在蔬菜大棚内。.
     本报记者 邢孟 
通讯员 李英 魏忠友

  六年前,22岁的郓城小伙魏敬德经过自己的努力跳出“农门”成了一名都市白领。两年前,他却不顾家人反对,从城市跳回“农门”,回家承包了30亩土地,建起现代化蔬菜种植基地。虽扎根农村,但魏敬德靠着全新的种植现念,闯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相融合的农村创业路,在黄土地上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跳回“农门”当农民 成立专业种植合作社
  今年28岁的魏敬德是郓城县潘渡镇薛庄村人,2009年,他从济宁农校毕业后来到青岛一家药业集团工作,从事农产品推广,年薪达六七万元,“继续干下去,年薪挣个二三十万不成问题,存钱买房、结婚生子,能够过上好生活,可我却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带着迷茫,2012年春节,魏敬德回到了郓城,看到村里铺上了柏油路,扯上了宽带,农村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遂决定留在农村创业。2013年上半年,他在潘渡镇党委政府的协调下,在村北流转了30亩地。
  创业需要成本,魏敬德凑了20多万元,建了两个日光高温棚。在他的带动下,其他6位村民也建起了大棚。魏敬德免费提供选种、施肥、苗期管理等技术支持,年轻富有激情的他成了村民的主心骨。
  郓城当地种蔬菜的比比皆是,种啥才能卖个好价钱?为此,魏敬德去过寿光、河南考察苗木基地,看苗子长势,查看全国各地的订单,判断自己该种什么。为了减少风险,魏敬德在大棚里专门建有一块实验基地,种上了荷兰8号206、金棚1等十几个品种。2014年底,魏敬德按照生态农业的理念,种上了黄瓜和西红柿,在他的精心培育下,黄瓜品相好,口感好,西红柿实心,含糖量高,很受顾客欢迎。“我们的黄瓜比市场价每斤高出1毛钱,西红柿每斤高出三四毛,但是商贩宁愿多花钱也批发我们的蔬菜。”魏敬德用创新的理念初步转变了当地传统的种植模式,成效明显,这大大增加了他扎根农村的信心和决心。去年10月份,魏敬德成立了德发农业专业种植合作社,准备再承包30亩地,扩大专业化种植规模。
种大棚不断技术更新 黄土地上实现梦想
  “年轻人要多学习,一天不学习就要落后。”魏敬德说,父母帮他管理大棚,他就全国各地实地考察,不断进行技术更新,让种出来的菜更受市场欢迎。
  魏敬德考察发现,传统的农业种植已不适应市场新需求,为此他选择新品种的种子,“国外品种都是实验3-5年之后才推广,而国内多数是实验1年,缺乏稳定性。”肥料方面,魏敬德用的是专门从青岛运来的海岛肥,这种肥见效慢,但是后期效果突出,种出来的蔬菜有水果的味道,营养价值非常高。  
  “蔬菜种植是一种良心活,做农业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打击。下一步,我要带动村民继续进行技术创新,打造绿色食品,5年之后,我要实现绿色郓城梦!我相信,在农村我照样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在这片黄土地上实现我的抱负!”魏敬德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