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捣乱,降水被“赶跑”
6—7月青岛市降水量约90毫米,预计影响将持续至冬季
2015年07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干旱加剧,胶州一座大型水库已干涸,底部长满了杂草。刘震 摄
     本报7月30日讯(记者 吕璐) 今年以来,岛城的天气十分反常:本该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气温却如过山车;本该是降水频繁的汛期,雨量却异常偏少。今年的天气为何如此任性?青岛市气象台专家介绍,这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目前厄尔尼诺现象为中等强度,预计强度会增强,时间会持续到今年冬季。
  今年以来,岛城降水少,干旱不断加剧。7月1日至今,本该是降水频繁的汛期,雨量却异常偏少。“今年降水异常偏少的幕后推手就是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和加强。”青岛市气象台气候科科长李德萍介绍,厄尔尼诺是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现象,大约每隔2至7年发生一次,通过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来影响热带大气和热带外大气的全球气候。受其影响,今年6月—7月,青岛市的降水量仅90毫米左右,预计台风影响次数将比常年偏少。
  据介绍,去年夏季以来,赤道中太平洋表面的海温较常年偏高,今年5月以来,厄尔尼诺现象发展持续“加速”,对大气的影响也越发明显。这种海温异常分布会抑制西太平洋上空的对流发展,东亚夏季风一般就要减弱,减弱后其前锋到达不了华北或者长江以北的地方,季风水汽输送也偏南,造成国内主要的多雨带出现在长江以南地区,黄河及华北一带少雨并形成干旱。
  29日和30日,岛城迎来高温天气,市区最高气温在33℃左右,内陆地区最高气温接近36℃。李德萍介绍,近期的高温天气和厄尔尼诺现象关系不大,主要是副热带高压系统影响。不过从大范围来看,今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轮番遭受倒春寒,出现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和厄尔尼诺现象是有关系的。
  1951年以来厄尔尼诺现象持续时间最长的是1982—1983年和1986—1988年的16个月。1997年—1998年,受厄尔尼诺影响,青岛市6月—7月的降水量仅45毫米,旱情严重,当年8月11日的台风带来大暴雨解除了旱情。李德萍说,目前厄尔尼诺为中等强度,预计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将持续到冬季,未来强度还会增强。

若一周内无雨,玉米将面临减产
  由于持续的干旱和高温,胶州50万亩玉米超过八成出现干旱情况。农业专家介绍,玉米将迎来生长关键期,如超过一周不降雨可能会影响产量;超过10天不降雨,很可能会有干枯现象。
  30日下午,在胶州市胶东街道一片玉米田,记者看到所有玉米都出现了卷叶现象。玉米田旁边的一座大型水库早已干枯,底部长满了杂草。“6月上旬玉米播种时,都用水库的水灌溉,不到一星期就干了,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水。”一名村民说。
  记者从农业部门了解到,今年胶州市共种植玉米50万亩,现在有超过八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情况。胶州市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李正家介绍,目前,玉米进入“大喇叭口期”,是生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如果得不到充足灌溉,会影响到一年的产量,“如果在未来一周内没有足量降雨,可能会导致玉米减产,如果超过10天不降雨则会有玉米枯死。”
     本报记者 刘震
114发人工增雨炮弹,打下局部暴雨
  7月31日到8月1日,青岛大部地区有阵雨或雷阵雨,全市人影部门也做好增雨准备。截至7月30日20时,平度、莱西、胶州地区的5个作业点,开展防雹增雨作业6门次,共发射炮弹114发。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的共同作用下,部分地区大雨局部暴雨,为缓解旱情起到了积极作用。
  今夏以来,岛城干旱少雨,虽有几次短时性小阵雨,都不够给土地“解渴”。为了增加降水量缓解旱情,青岛市人影部门也随时待命准备增雨作业。
  根据预报,7月31日到8月1日,青岛市大部地区有阵雨或雷阵雨,局部降雨可达30毫米以上。8月2日多云,局部有短时阵雨或雷阵雨,沿海有时有雾,雷雨时阵风7—8级。各区市计划在7月30日夜间至7月31日组织开展地面增雨作业。
  崂山地区将于7月31日凌晨开展作业。崂山气象局副局长孙少华介绍,7月以来,降水时间短、范围小、强度弱,有时作业人员夜间10点多集结到位,等候10个小时却被降水云系“放鸽子”,“尽管如此,一点机会也不能放过。” 
      本报记者 吕璐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