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省25元,挤在不足10平出租屋
滨城区滨北街道办准大学生宋燕丽从初中开始,每个假期都出来打工
2015年07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出租屋内,宋燕丽打水洗脸准备去上班。
   京博梦·大学生助学行动
  不足十平米的房子,被报纸糊住、常年打不开的窗子俨然成了摆设,若不是因为门窗老旧,关上门之后,这里则会成为一个密不透风的空间。风扇即使开到最大档也觉得闷热,在这狭小的空间里,不足一米宽的床上,从滨北来“城里”打工期间,宋燕丽和她的一位高中同学一起住着,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省钱。因为这间老旧平房的房租每个月只需要100元,平摊在宋燕丽身上,只需50元。

   高中三年
 每天吃一份便宜菜

  30日下午,记者来到宋燕丽在市区打工期间的落脚点。燕丽住的房子,只是一个老旧小区内、楼房前面的一排平房中的一间房子。房间内唯一的窗子被报纸封死,一张一米左右的小床,占据了房间一半的空间。见记者来到,燕丽将风扇对准记者,调到了最大档,房门也打开,但即使如此,房间里的空气都是热的。
  每天早上,燕丽从这里出门,中午和晚上“回家”休息,这里没有自来水,她们就备了个水桶去楼前拎水用。只有一个能做饭的电锅,但如此狭小的空间实在不适合开火,燕丽和她的小伙伴就在外面买包子吃。
  现在,宋燕丽在佳乐家超市卖水饺,每天能赚60元,一天下来,站了10个小时的宋燕丽回到这个出租屋内,已经倍感幸福。有更好的住所,但是宋燕丽舍不得花钱,即使一个月多出25元,她都舍不得。“租这房子之前还看过一个平房,那个比这个还小些,但是凉快很多,但那个房间房租要150元,平均每人就要多拿25元。”最终,为了省下一个月25元钱的房租,宋燕丽选择了现在住的地方。
  高中三年,宋燕丽为了节约生活费,每天只吃一顿最便宜的蔬菜,还是和同学两人合买一份。早上一元钱的包子加上七毛钱的豆浆,晚上馒头咸菜,是她三年以来的近乎固定的搭配。“这样的饮食你坚持了三年,苦吗?”宋燕丽笑了笑,“习惯了。”
  是的,在初中时候,宋燕丽就已经学会了克制自己的“欲望”。“那时学校餐厅有个窗口卖面包,每天同学们都会排队去买。”宋燕丽也馋,但她也只是想想而已。一个三四元的面包,甚至是她一天的生活费。当同学们在吃面包的时候,为了打住自己的馋虫,她低头看书写作业。即使,这是在午饭时间。
 爸爸瘫痪
 把需求隐藏了起来

  如果不是那场变故,宋燕丽或许会有更多需求,或许也都能得到满足。原本的农村家庭虽不富裕,但对这个并没有太大要求的农村孩子来讲,还是“有求必应”的。但自从父亲出事后,宋燕丽把自己的需求隐藏了起来。
  宋燕丽告诉记者,爸爸出事到现在已是第六个年头。出事那年,她还并不是很懂事,只记得是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早出晚归的爸爸很长时间没回来了,而整日在家照顾他们的妈妈也十天半月才回家看她们一次。她在家,跟爷爷奶奶一起,照顾仅五岁的妹妹。
  两个月之后,爸爸出院了,回到了家,躺在了床上,再也不能动。几年之后,宋燕丽才能清楚地说出爸爸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在家附近的建筑工地打工时,房子塌了,爸爸被摔成了高位截瘫,一级伤残。
  父亲出事的那个暑假,宋燕丽小升初,她以班级前五的成绩考上了当地最好的初中。到了新的环境,家庭突发变故,宋燕丽开始变得自闭,不愿主动跟同学讲话,同学们找她说话她也不愿搭理。经过一段时间班主任的开解,燕丽才慢慢地从自己认为的灰暗世界里走了出来。
  “开始我一直不相信,不相信爸爸会变成这样子。”与其说是不相信,不如是在逃避,残酷的现实让时仅10来岁的燕丽怕极了。如今,她已经能很坦然地跟记者说起父亲出事后的那段经历。“现在的我会感激,有总比没有强。幸亏爸爸还在,我们回家时候总还能看到他,跟他讲讲话。”
 心疼妈妈
 希望以后扛起这个家

  爸爸出事后几年,家里从普通家庭成为了捉襟见肘的低保户。燕丽升入高中,妹妹上小学,家庭重担全部落在了妈妈一个人身上。
  家里不能没有经济来源,仅靠几亩地、看天吃饭根本不能满足这个家庭最基本的温饱,更不用说孩子上学、丈夫打针吃药的花费。近两年,宋燕丽的妈妈在大润发找了份卖咸菜的工作。每个月1500元左右的收入,隔天一上班,让她有更多的时间照顾上家庭。“妈妈原本120斤的体重现在掉成了90斤。”
  这么多年以来,宋燕丽的妈妈成了她的精神支柱,她努力像妈妈一样,变得坚强、隐忍。
  从爸爸出事后那年起的每一个暑假,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宋燕丽每年都会去打工。初一的时候在一个熟人那里卖包子,一个暑假赚了800元;初二的时候在青岛的亲戚那帮卖面包、糕点类,赚了1000元。“那时候做坏的面包会给我吃。”燕丽说,那个暑假她吃的面包甚至比她十几年来吃的总和都多。
  2015年春季高考,在滨州一中上学的宋燕丽是班里唯一一个考上本科的学生。高中三年,她拼命学习,就是希望自己以后有能力帮妈妈减轻负担。她甚至规划好了几年后的生活,“我大学毕业时妹妹上高中,正是需要钱的时候,到时我就可以赚钱供她上学。”
  想想一个月以后要去往别的城市上大学,宋燕丽期待又害怕,如所有同龄孩子一样,她对大学充满了憧憬,但是一想到离家远了不能经常回家看看,帮帮妈妈,宋燕丽又多了一些担忧。
  文/片 本报记者 王丽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