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师辈比,我连路都没上”
2015年08月03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文学爱好者向马兵老师提问。
本报记者对话马兵(左)。
(上接B01版)
本报记者 许亚薇
“学生最怕照本宣科的老师”
2004年,马兵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随后,马兵选择了山东文艺出版社,先后担任编辑、编辑室主任。直到2007年7月,马兵才重新回到母校山大,担任山东大学中文系老师,专业方向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研究和新世纪文学热点研究。
2011年,就在马兵回到母校的第四年,喜爱他的小伙伴在人人网注册了“山大马兵粉丝团”小站,小站里,除了有马兵的照片,2012届中文系毕业生李古月还将他上课时不经意间说出的金句一一记录下来。“都市促生出一批寄生者,但他们却离不开都市”“人需要愤怒,但愤怒跟愤青不同,愤青是最无力的表达方式”……后来,马兵收到了李古月同学发给他的“金句”邮件,在自己的博客里,马兵进行了回复,对有出入的部分进行修正,标注出原话内容。
之后不久,马兵知道有不少学生喜欢他的课,并成立了“粉丝团”。马兵老师给粉丝团的同学们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唯惶恐而已。让同学叫声好不难,总叫好就太难了。与师辈比,我连路都没上。且这几年上课多,看书少,储备殆尽,亟需充电。上学时最怕一本教案十年不变照本宣科的老师,自己现在努力避免方知艰难,其实还是自身积累不够丰厚,说来说去就是那一套,而不像好的老师,每次听总有不同。惭愧!”
时隔四年,7月31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从马兵老师的身上依旧看得到那分谦虚。他彬彬有礼地与记者同时落座,回答问题时语速略快,但条理清晰,用词谨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那分儒雅清晰可见。
2013年,随着使用人人网的人越来越少,维护“山大马兵粉丝团”小站的学生大四毕业,小站停止了更新。马兵老师也回应了此事,他说,刚到学校工作时,与学生们走得比较近,经常一起讨论问题。后来,随着工作越来越忙,同时家中事务缠身,便渐渐把工作转移到学术领域,这几年与学生的交流有所减少。
教案紧跟“90后”学生需求
“我上课从来不点名,如果通过点名强迫大家来听课,来了坐在那里玩手机也没有太大意义。”马兵说,他希望用课程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不是强制性要求大家来听课。
即将升入大三的中文系学生杨翔文在大二时选了马兵老师的当代文学课,在他看来,马兵老师的课只是一个学识比你丰富的人来跟你平等对话和讨论,并没有老师的架子。
“与大多数老师不同,马兵老师上课时很‘走心’,基本不使用PPT,都是直接手写在黑板上。”杨翔文说,马兵老师要求学生们多读书,让大家读完后一起讨论,各抒己见听取大家的意见。
在马兵看来,作为年轻老师,离开学校的时间相对较短,他特别提到了“避免成为自己上学时讨厌的那类老师”。
马兵举了个例子,自己读书的时候,有的老师会检查学生的上课笔记,笔记必须如实记录课程中的每一个内容。在马兵看来,笔记是纯个人的学习记录,可以记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记录老师课上说出的经典句子,并不拘泥于记录课程本身。
除了课上时间,马兵说他对课程的考察标准更加灵活。“我支持原创,有的学生即使在某些题目中回答得有所欠缺,但只要他是原创,我也会给他一定的分数。”
此外,马兵老师坦言“90后”学生有些难教。他们中,有的人会对某一个作家或某一个领域特别感兴趣,比如有的学生特别喜欢王小波,对王小波的书研究得非常透彻,马老师毫不掩饰地说,甚至比他了解得都多;还有的人热衷网络文学,对经典文学完全不感兴趣,就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去教。
为了切合学生们的需求,马兵时常更新自己的课程课件,有时候也会担心跟不上学生们的步伐,在他看来这也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当前文学热点这门课备课就非常麻烦,需要每天关注新闻,每天关注文学界的变化。”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王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