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北抗日之风旺盛,路英赞三兄弟一起打鬼子
村口报国亭碑刻着32烈士英名
2015年08月06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老兵路英赞介绍当年参军抗日的情景。
现年93岁的潍坊籍老兵路英赞,1945年为报兄仇参加八路军抗日,赶上了抗日战争的尾巴。人在寒冬冰冷的河水里搭过桥,在没膝深的积雪里打过靶,吃过草籽,也用手榴弹炸毁过日军的汽车,尝过俘虏鬼子的胜利。
70年过去了,岁月带走了一茬又一茬人。如今,路英赞是村里仅存的老八路,还在向后人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文/片 本报记者 张泰来 刘帅
为给大哥报仇参军,走了一天一夜找部队
大湾口村位于潍坊市寒亭区北部,一条公路直通潍坊市区。
1945年,抗战已经接近尾声,但在寒亭、昌邑等潍北地区日伪活动依旧猖獗,抗日军民跟日伪的斗争也未有过停歇。
就是在这样的时刻,一个不幸的消息传到了村子西北部一户贫穷农家:参加八路军的路家大儿子路英武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
消息传来,路家陷入了巨大的悲痛,路英武的二弟路英赞更是悲愤交加,一连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最后,路英赞做了一个决定,他要跟随哥哥的步伐参加八路军,抗击日寇为哥哥报仇。
“走了一天一夜的路,在昌邑瓦城找到了队伍。”回忆起当年的经历,路英赞顿时来了精神,脸上也泛起了红光,仿佛重新年轻了起来。
那时,抗日队伍的给养十分有限,地瓜干都不能吃饱,为填饱肚子,他和战友们连草籽都吃过。比起生活上的苦,路英赞记忆更深的是打了鬼子取得胜利后的喜悦。
在大女儿路爱美记忆中,父亲路英赞讲述最多的故事当数炸汽车俘虏鬼子的经历。参军后不久,路英赞随军转战到了淄博临淄。有一回,团里得到情报,有鬼子的汽车要从一条公路经过,团里决定伏击。
“埋伏的地方是个小山坡,下面是铁道,过了铁道是公路。”路英赞说,鬼子的第一辆汽车经过时由于距离远,边区自造的步枪性能也不好,他们对着汽车放了几枪没伤着。
于是,团长改变了策略,带人翻过了铁路,冒险埋伏在公路旁,等到第二辆汽车过来时,大家就拿出了各自的手榴弹,一起朝着汽车一个接一个地扔了过去,霎时间,十几枚手榴弹齐飞,巧的是两枚手榴弹在汽车底部炸开,几名鬼子当场被炸死,剩余的惊慌失措中当了俘虏。
村里的烈士,以没出五服的本家兄弟居多
“我们家老头子当兵之后不久,他的四弟路英果也跟着参加了八路军。”路英赞的老伴李新芝介绍说,后来,路英果在战斗中胳膊受伤落下了残疾才退了伍。因为路家亲兄弟三人都参加了八路军抗日,村里人都说他们家是一门三英。
兄弟三人都参加八路军,这在大湾口村并不是孤例。村民郑千祥老人的外祖母跟路英赞母亲是亲姐妹,他外祖母家的三个儿子也都参加了八路军,“我姥娘家几个舅舅都参加了八路军,也是一门三英”。
潍坊市委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科科长温杜鹏是当地一名文史专家,根据他的研究,以大湾口为代表的潍北农村,抗日之风非常旺盛,“村村都有八路军,有民兵组织”。
至今,在大湾口村村口依然立着一个名为“报国亭”的亭子,里面的石碑上刻录的是大湾口村32名村民的姓名。
主持修建这个报国亭的前村支部书记袁训武老人介绍,这32人全都在1945年以前入伍参加八路军,都参加过抗日战争。32人中,郑汉林、郑汉超是亲兄弟俩,两人在当地都是出了名的勇敢善战,抗战时两人在一个连队,“一个是连长,一个是教导员。”其他的堂兄弟还有三四对。
“都说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实际上我们村这些烈士,即便不是亲兄弟,也大多是没出五服的本家兄弟。”袁训武说。
报国亭碑上32名烈士,牺牲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就有27人,这其中年龄最小的牺牲时只有17岁,最大的也不过40来岁,“绝大多数是二三十岁的青壮年。”27名烈士中当时居住在村里老街附近的就有17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