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问政需要“打配合”
2015年08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电视问政看上去很刺激,其实也只是可视版的政府热线。在充分肯定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局限性,以其他形式的监督与电视问政“打配合”,对市民反映的问题做到动态的跟踪考评。
  近期,济南接连推出三场电视问政直播节目。一些政府部门“一把手”在现场接受了市民的问询。让官员流汗的场景频频出现,一些经常被习惯推诿扯皮的问题都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答复。接下来的问题是,电视问政会不会停留在“一问一答”上,对于那些言而无信的答复又该如何追究责任。
  济南的电视问政虽然不是全国首创,但是自去年推出以来得到了市民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问政问的都是市民平常反映比较集中的民生难题,政府部门“一把手”的现场答复就是对市民的公开承诺。此外,经常被“踢皮球”磨得没辙的市民,看到局长们被问得满头冒汗的画面也会觉得解气。由此可见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威力。
  当然,电视问政的初衷不是为了让群众看官员出汗,而是要建立官民之间良好的互动机制,最终解决一些长期困扰市民生活的难题。否则的话,随着官员“出镜”经验的不断积累,脸红出汗的画面可能会越来越少,开“空头支票”应付市民的部门可能会越来越多。要避免“口惠而实不至”的承诺,就应该有相应的追责机制跟进。
  电视问政看上去很刺激,其实也只是可视版的政府热线。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实现了官员与市民的面对面,让人在直播镜头之前不好意思“踢皮球”。但是这个平台并不具备对官员问责的权力。官员出了演播室还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压力和动力,主要是看个人有无自觉。其实,现行体制对政府部门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无处不在,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共同构成了防止权力任性的笼子。尤其是人大监督,对解决官员“为官不为”的问题有非常充足的权力空间。如果官员对电视问政“放空炮”,那么人大代表就可以抓住这些线索在人大会议期间提出质询,甚至可以对相应官员提出罢免,这就击中了“为官不为”的要害。
  所以,在充分肯定电视问政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局限性,以其他形式的监督与电视问政“打配合”,对市民反映的问题进行动态的跟踪考评。如此,才能避免一些官员只说漂亮话、不做实在事的问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