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交替,警惕心源性猝死
2015年08月11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李钢
虽然节气已至立秋,但温度热力依然不减,最近又值换季,天气阴晴不定,温度波动较大。作为最常见的猝死类型,心源性猝死在炎热及阴晴不定的季节易高发。8月10日,记者从多家医院急救门诊获悉,人们常常认为只有冬季高发的心血管病,常因高温或温度波动大而诱发。
高温天,心脑血管病同样高发
前不久,媒体报道了27岁的董冰(化名),早上被发现时,身体已没温度。当时她侧卧在床上,手里还捏着一部智能手机,眼睛还盯在手机上——手机屏幕定格在淘宝毛线类商品页面。法医检查后确定,她是过劳引起的心源性猝死。消息一出,猝死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能造成猝死的原因很多。”山大齐鲁医院急救科吕瑞娟介绍,肺栓塞、哮喘、过敏等许多因素都可以造成猝死,而其中心源性猝死最多,能占到猝死的80%左右。因此,专家提醒,预防猝死尤其要预防心血管疾病复发。
“人们经常会认为冬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而常常忽视高温季节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省千佛山医院心内专家蔡卫东分析说,闷热天气,人体出汗较多,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容易出现血液浓缩,诱发心肌梗塞猝死。
急性病、过劳往往是年轻人猝死的主因
除了中老年人,近年来,“猝死”也开始“盯”上了年轻人。“有些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自己有基础性疾病,最终发生了悲剧。”吕瑞娟提醒说,觉得自己健康的年轻人也要定期查体,尽量做到及早发现疾病,“尤其是那些有家族史的市民更要注意。”
“当然,年轻人发生猝死不具有普遍性,往往还与急性病有关。”蔡卫东介绍,急性病往往是造成青年人猝死的重要因素之一,“像感冒后发生的急性心肌炎就是其中一种急性病,此类患者发生猝死的几率就会提高。”
专家李立新说,如果发现猝死患者,在呼救拨打120的同时,要争取在黄金4-6分钟之内为其心肺复苏,这样可以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
据统计,如果在黄金4分钟内,给猝死者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可达50%,但如果心跳停止10分钟才实行急救,抢救成功率不到1%。
链接>>
动静结合,护心有妙招
那如何才能更好地护“心”呢?专家介绍了几招:
首先,活动要适宜。如果是锻炼最好在清晨较凉爽时进行,且强度要适量,时间不宜太长,以减少心脏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
其次,起居要有度。天气闷热,晚间入睡较晚,早晨不宜过早起床,中午要适当休息,以补充睡眠,尤其是年轻人不要熬夜上网、打游戏等。
再就是饮食上要清淡,温度忽凉忽热,影响人的消化道功能,食欲下降,此时,饮食宜清淡,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水果、黑木耳、豆制品等。饭菜不宜过咸,高盐饮食会使血压升高。
过分激动、紧张,大喜大悲大怒时,中枢神经的应激反应,可使小动脉血管异常收缩,导致血压上升、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增强,使冠心病患者缺血、缺氧,从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