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
中小学生“轻视”劳动 谁之过?
2015年08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杨霄 


  近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针对学生劳动意识缺乏、轻视劳动、不会劳动及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希望通过开设课程及校内、校外劳动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10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小学生在家中做家务相对较少,缺少劳动兴趣和家长过度溺爱或成为学生不愿劳动的重要原因。
学生变“懒”,责任在家长
  “孩子在家里做不做家务,完全看他的心情。”市民张女士说,儿子在家里心情好的时候就会主动帮助她做家务,扫扫地或者扔垃圾之类的,而要是心情不好,想让他拿双筷子都要讲条件。“别说小孩了,就说现在的‘80后’、‘90后’,有几个小时候在家里帮忙干活的?家长都懒,别说小孩子了。”对于这种现象似乎家长们司空见惯了。
  可是,也有的家长表示,现在独生子女很多,尤其是很多从小跟着老年人长大,从小被宠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根本体会不到劳动的乐趣和艰辛。“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给了他们很多可以不劳动的‘特权’,众多家人一起营造出了一种娇生惯养的氛围。吃过饭之后就让孩子去上网、看动画片,也不愿意让他们帮忙扫地、擦桌子、刷碗。而且,很多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这也导致孩子形成了不爱干家务活的习惯。”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很多学生随口就来的话,可是他们真的能理解句话的含义吗?”一位学生家长直言,虽然女儿已经上高中,同样在家中很少帮忙做家务,吃的和用的都不知道珍惜,也不体谅父母工作的辛苦,“劳动教育的确不应该忽视,女儿现在这个样子,跟我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意见指出: 教学要深入开展劳动实践
  根据文件,教育部明确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希望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同时,计划用3至5年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推动在全国创建一批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推动地方创建一批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带动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开展。
  对于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教育部也作出的部署,要求明确并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各地各校可结合实际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开展校内劳动,并组织校外劳动,城镇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家务劳动。
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针对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的情况,记者咨询了枣庄市市中区光明路小学德育处主任渠雯,她表示现在的状况的确堪忧。学生不愿意参加到劳动中去,自然就体会不到劳动的乐趣。
  “有的学校专门开设了一门针对家务劳动的校本课程,学生可以学厨艺、针线活、种植等,学会后在家里能不能动手去实践就不好说了。”渠老师说,能不能让孩子参与到劳动中来,关键是能否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对于提高学生劳动的积极性的方法,渠雯老师指出,国外有很多方法可以借鉴。比如家长可以取消学生的零花钱,让学生通过做家务的方法赚取零花钱。想要购买什么玩具或者学习用品,需要通过劳动先赚取零花钱,然后赚够一定金额的钱才能买东西。“这种方法既能让教会学生劳动,又能让孩子学会理财,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渠老师说,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改变自己的意识更加重要,学生不会劳动、不愿劳动的根源还是在家长,家长认识到如何引导和教育学生去劳动,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才是学生参与劳动的动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