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贬值不会引发“货币战”
有利于人民币市场化,将与美元逐步脱钩
2015年08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连续两天大幅度下降,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普遍关注。不少国际金融人士表示,国际市场对此不应过度反应。美国FTN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洛认为,人民币汇率适当修正估值无可指责。
  然而,国际上也有人煞有介事地说,人民币贬值有“点燃货币战新战火风险”。
  此种鼓噪显然站不住脚,它无视市场来龙去脉,脱离中国经济基本面。自2010年以来,在全球其他货币对美元普遍贬值背景下,人民币对美元反而升值了10%。

    贬值远没到贸易伙伴利益受损的程度
  一般而言,所谓“货币战”是指,为应对危机,多国竞相贬值本币汇率,以便保护外汇储备或促进出口。“宣战”方需先做两件事:一是放任本国货币长期对外贬值;二是开启流动性闸门,推动廉价商品出口。而这显然不是正致力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前行的中国政府希望做的。
  人们应当看到,市场上并不存在人民币持续贬值的客观基础。
  数据显示,受美元汇率攀升以及日元、欧元、韩元等普遍大跌影响,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已升值了2.95%。本轮人民币汇率下跌充其量是一种“补跌”,反映了报价制度完善后,人民币中间价更趋近市场,让“无形之手”更多发挥效用,人民币未来将与美元逐步脱钩。
  此外,当前中国经济仍保持7%的较高增速,经常项目长期保持顺差,外汇储备充裕,财政状况良好,金融体系稳健,人民币国际化加速,这些都为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正是有了上述基础,人民币中间价下跌才没有引起周边国家恐慌。据报道,日本、韩国、印尼等国货币当局官员均已公开表示,不认为人民币汇率适度下跌会引发“货币战”。路透社援引分析人士的话说,自去年中期以来,人民币相对于中国贸易伙伴的货币升值了18%以上,人民币汇率这点下行还远到不了使该地区国家担忧本国贸易竞争优势受损的程度。
  事实上,权威机构和经济学家不但不担忧人民币贬值,反而看好中国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1日对中国的改革措施予以肯定,认为中方应该让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发挥更大作用。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普拉萨德指出,外界不该批评中国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做法。他认为,当前阻止人民币汇率下跌,才与市场化要求背道而驰。
  抢在美国加息前贬值掌控主动权
  除了不具备参与“货币战”的客观基础,中国货币当局主观上也没有动机放任人民币汇率持续大跌,因为这与中国改革方向、国家利益和信誉背道而驰。
  中国不会通过推动本币大跌回归旧模式,牺牲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 
  人民币出现单日暴跌后,在国际市场上也引发了连锁反应——越南宣布越南盾波动区间由1%扩大到2%,马来西亚林吉特1998年来首次跌破了1美元兑4林吉特大关,印尼盾兑美元创下年内最大跌幅、新加坡股市出现2011年以来最大跌幅……
  “从这些国际反应可以看出,人民币的话语权在不断加强,外汇市场上能体现出影响力,此外这些国家本身就有贬值预期,而人民币成为了一个触发点。”在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理事王庆看来,说中国要发动货币战争有些言过其实,各国的反应还是对美国加息的一种态度,相当于是提前反应。
  “这个时候降息估计也是针对美国加息预期而做的提前应对,可以说是主动防御吧。”郝斌认为,市场对美国在年底加息一直有所预期,假设美国在9月份就加息,那么到时人民币汇率就算主动贬值,时机上也比较被动了。而现在通过汇率市场化主动贬值,就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避免美国加息对人民币汇率和资本外流更大的影响。 
         据新华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