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入住“爱心妈妈小屋”
聊城已成立四处,蒲公英志愿者利用假期帮留守儿童找回亲情
2015年08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留守儿童在“爱心妈妈小屋”学习、玩游戏,暑假不再孤独。
   文/片 本报记者 张跃峰
  8月11日上午,来自聊城东昌府区郑家镇、道口铺街道的121名留守儿童,在蒲公英行动(聊城)志愿者协会“爱心妈妈小屋”的组织下一同赶到城区,与“爱心妈妈”一起通过游览景点、广场等“感受城市”。 
  作为聊城本土原创的公益助学活动,蒲公英行动(聊城)志愿者协会分别在聊城城乡组建了4处“爱心妈妈小屋”,招募志愿者利用假期和周末时间通过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进行亲情陪护等,让他们能在假期里感受到久违的亲情。 
家就住在城边上,可家里没人带着进城
  11日,心情急迫的留守儿童们早早就赶到了“爱心妈妈小屋”等候。随后大家参观了孔繁森纪念馆、中国运河博物馆及位于东昌湖边的水城广场。对于一般的孩子来说,这些参观真没有什么好期待的,然而这121名留守儿童却充满了好奇。尽管郑家镇及道口铺街道都在聊城的城区边上,可很多孩子却从没有来过这些根本不收门票的景点、广场。
  据来自道口铺街道的一个小女孩介绍,她妈妈因病去世了,爸爸在外地打工,平时都是跟着爷爷一起生活。虽然距离城区不远,可是爷爷根本想不到带她进城,所以没有机会到这些景点参观。  
  听说组织留守儿童来城区,不少志愿者加入服务的队伍,有的还带着自己的孩子一同来参加。以至于整个活动现场阵容很是壮观,看到有这么多叔叔阿姨以及小朋友跟自己一同游玩,这让参加活动的留守儿童们非常兴奋。 
孩子最缺的并不是物质,而是亲情陪护
  说到组织留守儿童进城“感受城市”,蒲公英行动(聊城)志愿者协会会长苏金生介绍,这是“爱心妈妈小屋”为留守儿童特别开设的一项“课程”,是为了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找回久违的亲情。
  成立于2010年的蒲公英行动(聊城)志愿者协会,是聊城一个非常有名的社会公益助学组织。据苏金生介绍,这些年来他们组织了很多针对留守儿童的资助活动,但这些资助都是停留在物质方面。不光是蒲公英志愿者协会,其他公益组织大致也差不多。
  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相对于亲情及精神方面的需求,需要物质资助的留守儿童群体要少得多。为此,蒲公英行动(聊城)志愿者从2014年冬天开始,尝试着在城区开设了第一处“爱心妈妈小屋”,招募附近学校的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及家庭困难的孩子,组织社会爱心人士及志愿者义务给孩子们辅导功课,并通过一起做饭、感情陪护等弥补这些孩子在亲情方面的缺失。运作一段时间后,这一公益项目荣获了全国首届青年志愿者服务大赛银奖,并成为山东青年志愿者服务示范项目。

孩子多了支出增加,“爱心妈妈小屋”自我造血
  在成功运作第一个“爱心妈妈小屋”的基础上,从今年暑假开始,苏金生及蒲公英行动(聊城)志愿者协会走出了城区,先后在东昌府区郑家镇、道口铺街道、侯营镇田庄村设置了3处“爱心妈妈小屋”。由于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更多,3个地方刚“开张”就人满为患。
  随着规模扩大,孩子越来越多,租赁房子、桌椅及学习用品购置等经费来源就成了问题,仅靠爱心捐助远远不够。
  在聊城市及东昌府区团委等部门的帮助下,除了筹集各类社会爱心资金外,苏金生及蒲公英行动(聊城)志愿者协会开始探索“自我造血”功能。“爱心妈妈小屋”在义务关注留守儿童的基础上,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招收一些其他孩子,用这些费用来维持“爱心妈妈小屋”的运作。
  与此同时,除了提供义务服务的志愿者外,接下来还将开设一些贫困大学生助学岗位。用“自我造血”募集到的费用招募一些贫困大学生,系统为留守儿童提供课程辅导、亲情陪护等帮扶,这样不仅可以关注更多留守儿童,还能让一些贫困大学生通过自食其力得到帮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