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承载着父亲的精神”
李竹如烈士后人大众报业集团寻根
2015年08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陈玮     

  “父亲的精神,应该让后代知道,并传承下去。”20日,大众日报社管委会原主任李竹如烈士的后人李维民等人来到大众报业集团,参观大众日报社史陈列馆和大众网虚拟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
“报纸胜过炮弹”
  在大众日报社史陈列馆,16岁的朱田嘉懿在李竹如油画前出神地看着。打记事起,她几乎每天都从姥爷李田明(李竹如次子)口中听到李竹如的事迹,但这才算第一次真正了解。
  李竹如被誉为“中国新闻史上最著名的烈士”,曾任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抗战时期,冒生命危险在战地办报宣传革命思想,1942年,在对崮峪突围中牺牲。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也是李竹如诞辰110周年。家族20余人相约到李竹如出生、生活和牺牲的地方看看,从临沂到沂水,到沂南,再到报史馆。
  “578位烈士。”看到大众日报社牺牲人员名单,李维民(李竹如长子)喃喃自语,他深知战时办报的艰难。在躲避敌人追捕过程中,李竹如还随身带着办报工具,但报纸有时过了八个月,才能送到读者手中。李竹如说,一张报纸胜过一发炮弹,报纸传送不出,革命思想就无法让更多的民众接受。于是,李竹如设立战时邮局,专门负责护送领导、文件传达和报纸的发行,保证报纸三天能送出去。
“报人精神需要传承”
  李维民说,这次寻根之旅,是想让后代接受教育,传承革命精神。在李田明眼中,父亲的革命精神让他敬佩不已,面对日寇封锁,创造性地搞起经营,收购土特产换印刷材料,在报社成立大众合作社和采购线,解决了报纸物资资金问题。
  父亲牺牲后,他们分别被不同人收养,但不管在哪里,只要走进图书馆,李田明第一个先找《大众日报》看,他觉得,这份报纸始终寄托着父亲的智慧和报人的精神。
  在李维民眼中,父亲在建立山东抗日民主政权过程中,参与了法规制定,贡献不小。李竹如起草的《人权保障条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单项法规。“很多法律法规,在反腐倡廉方面是先行的。”李维民说,比如节日费一个人发五毛,招待费不超过八毛,都有明确条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