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监督给力,“打招呼”无用武之地
2015年08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马涤明

  22日,北京市为保障空气质量,全市启动“5+4”(5个委办局联合督查组和4个环保部门督查组)督查机制,督查将采取不定路线、不打招呼的方式,直奔现场并直接曝光。(8月23日《新京报》)
  检查前不打招呼,突然袭击,这叫动真格的;打完招呼再去检查,让被检查对象有所准备,那是弄虚作假。北京市这次环保检查动真格的,是为落实抗战胜利纪念活动空气质量保障措施,是完成硬指标、硬任务的需要。那么不难想象,任务一定会完成,当初的“APEC蓝”已经验证了这一点。
  “督查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直接曝光”成为特殊时期的特别手段,不经意间反映出来的问题是,日常监管处于另一种常态。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群众举报企业违法排污问题,环保部门前往排污现场,结果一切都和平常不一样。其实谁都猜得出来原因——打招呼了。上级部门和领导检查或考察时,“打招呼”几乎就是一种“规定”,很多时候,领导也都心知肚明。
  于是,这样的检查就变成了形式主义的走过场,起不到真正的作用。公众更期盼的则是,包括环保检查在内的所有检查工作和活动,都应该坚持“不打招呼”的原则,不定路线、不打招呼的检查方式应该成为常态。只有这样,检查才可以称之为检查。
  当然,之所以“打招呼”成为常态,实际上不是哪些地区、哪些部门、哪些官员的工作习惯,而是行政权力运行过于封闭、缺少外部监督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检查体制不发生根本性改变,“打招呼”仍会屡见不鲜。尤其现在,互联网通信如此发达,以个人之名“透露”点信息,变得更加容易,而且很难查处。
  对此,在笔者看来,一个较好的方式就是增加检查等监督方式的常态化,如果不是只有特定的检查才能够发挥监督的作用,被检查对象也就很难作假。这就需要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发挥重要作用,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加入到检查队伍中来。给“打招呼”提供便利的互联网技术,其实就可以在此发挥作用,不妨由政府主导,建立不同领域的网络监督举报平台,包括举报情况、处理情况等信息全都公开。比如在环保领域,公众以此不仅能够监督排污企业,还能够监督环保部门的履职情况。
  于是,检查扩展成了全天候、无死角的状态,要想应付检查,那就必须把作假当成常态化的工作。如此一来,应对检查时的特殊状态变成了日常状态,检查前“打招呼”的习惯,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