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素有“史学奥林匹克”美誉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山东济南开幕。
大众日报记者 房贤刚 摄
国际历史学会主席玛丽亚塔·希耶塔拉致辞。
大众日报记者 房贤刚 摄
当国际历史学会主席玛丽亚塔·希耶塔拉介绍“历史”的真正含义时,选取了前苏联诗人叶夫图申科的诗句:历史不只是战争、成就及发明,亦是泥土与花朵盛开的芳香。
发轫于荷兰海牙,起始于法国巴黎,历经115年的时光,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来到了亚洲,选择了好客的山东,选择了因泉水而闻名的济南,同时选择了文史见长的山东大学。
本报记者 许亚薇 马云云
为何来到中国? 学者70多年追梦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素有“史学奥林匹克”的美誉。1900年举行了第一届大会,每五年一届,除“一战”、“二战”期间停办外,迄今已举办21届。
1938年8月,在瑞士苏黎世第八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中国著名史学家胡适首次代表中国参会,并在大会上发言,让全世界听到了东方历史学家的声音。
同样是8月,2010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21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中国以36票支持、8票反对、5票弃权的结果,获得了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举办权。
70多年,从胡适第一次发声,到历史科学大会花落山东,“在中国举办一次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学者长时间以来追求的一个梦。”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说。
“除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各举办过一届外,其他18届都在欧洲举行。”山东大学校长张荣介绍,这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走进亚洲。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是国际上影响最大的历史学盛会。本届大会由国际历史学会主办,中国史学会和山东大学承办,来自世界9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
为何花落山东济南? 山东底蕴深厚,济南文脉悠长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来到中国就选择了山东,为何会最终在济南举办呢?
山东素有“一山一水一圣人”的美誉,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均堪称中华文明的典范。张海鹏说,中国史学会之所以选择济南作为会议举办地,除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山东大学的鼎力支持外,也与山东的地缘优势和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紧密相关。“尤其山东是孔夫子、孟夫子的故乡,这个具有很深远的历史意义。”
提到济南,不得不说她是一座以文化积淀深厚和文脉悠长著称的城市,拥有2600年建城史,兼具南北方城市风貌,是东方文化的代表龙山文化的发源地,齐文化和鲁文化的交汇之地,更是大禹、扁鹊、李清照等中国古今名士的故乡。
在2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再次提出为何选择济南的问题时,张海鹏提到了济南的“泉文化”,作为自然与文化历史的伟大结晶,也与本届大会“自然与人类历史”的主题相契合。与此同时,济南距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较近,交通便利。
除此之外,张海鹏和国际历史学会秘书长罗伯特·弗兰克均坦诚表示,选择在山东济南举办,住宿、交通上花费相对要少一点、便宜一点。对于从遥远的欧洲、美洲、非洲来到这里的各国历史学家来说,可以省下一些经费。
为何选择山东大学? 学校以文史见长,享誉学界
说到山东大学,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文史见长”。“在我校11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历史学科始终是一门基础性和支柱性学科。”山东大学校长张荣曾表示,山东大学创立之初,就建立了开放的历史学教学体系。
张荣介绍,中外史学与中国经学、中外治法学并列文科的三大主干,上世纪30年代,一大批著名人文学者在校任教,奠定了学校文史见长的办学特色。
上世纪50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山东大学历史系成为全国高校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院系之一,当时的山东大学历史学名家荟萃,形成了“八马同槽”的人文学科胜景。杨向奎、张维华、赵俪生、童书业、王仲荦以《文史哲》为阵地,就古史分期、资本主义萌芽和农民战争等问题,发起了全国性的学术大讨论,山东大学的历史学研究迅速获得了全国学人的广泛赞誉和认同。
在23日的开幕式上,山东省省长郭树清提到了《文史哲》杂志,《文史哲》是1949年之后中国第一家高校文科学报,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盛誉,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大学学报的品牌,有“中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之王”的美誉。
三国学者共探 自然与人类历史
本报济南8月23日讯(记者 许亚薇 马云云) 23日,在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幕式结束后,大会进行了以“自然与人类历史”为主题的演讲,来自意大利、塞内加尔和中国的三位学者就自然与人类历史展开讨论。
来自意大利佛罗伦萨人文科学研究所的嘉宾安德里亚·贾尔迪纳演讲主题为《罗马世界的帝国主义、经济及生态》,详细讲述了由帝国主义和经济增长所引起的环境变化。
随后,来自塞内加尔谢赫·安塔·迪奥普大学的嘉宾马马杜·法勒讲述了发生在非洲土地上的自然和历史,他演讲的主题是《自然和历史:一种非洲本土世界的建构》,阐述了非洲历史的核心是土地,动植物系统,人与人的非组织机体,以村庄、社区和省区为形态的社会动力和组织。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夏明方进行了《寻家之旅:人与自然的生态联姻》为主题的演讲,发出了他的感叹:“人啊,不管你身在何处,都请低下你那高贵的头颅,放下手中的弓箭,向你身处其中,赖以生存的伙伴——自然,奉献无尽的温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