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淘粪工:“面子是自己挣出来的”
2015年08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于海(左)正在清运粪便。
     如今,城区内的旱厕逐年减少。淘粪工或病退或调岗,队伍也在逐渐缩小。由于少有年轻人的加入,淘粪工老龄化问题也越发严重。“80后”的于海是最年轻的主力之一,入职后过心理这道坎,比过身体技术这道坎多了四个月。

  文/片 本报记者 王小蒙    
一根扁担两个桶
一天至少挑一吨

  凌晨4点,天已经擦亮,此时,穿着工作装、挑着粪桶的于海,准时出现在省城双忠祠街街口。只见他绕过小巷拐了几个弯,来到墙角一处旱厕前淘粪。夏天4点,冬天5点,他们赶在这座城市苏醒以前,开始这一天繁重的工作。
  淘粪是个体力活,干一会儿便气喘吁吁,于师傅戴上胶皮手套,拿起挖粪勺,将厕所里的污物一点点淘到桶里。工作多年,于海早对旱厕散发出的刺鼻臭味习以为常。不过,夏天旱厕的沼气常常熏得他睁不开眼睛。蚊子苍蝇也常围在他身边打转。
  “57号、66号已经干完了,那我再去47号。”于海是济南市城肥清运二处历下大队三班班长,他的班组有六个人,除一名驾驶员外,另外五位都得担负挑粪的工作。他负责的300多户人家记得门清。
  “老同志多的时候一天能挑三四十担,最少也得十四五担。”工作久了,于海用的木桶换成了铁桶比以前轻了一点,但装满一桶也要50斤,一担就是100斤。这样算下来,他一天至少得挑1吨的粪便。
济南还有50名淘粪工
50岁左右的占一半

  “一开始干的时候常被旱厕里的臭味给顶出来,好几天吃不下饭,肩膀疼得一周缓不过劲。”于师傅说,后来两个月身体就适应了,但心理这道坎至少过了半年才迈过。他也没有跟亲戚朋友提自己的工作,觉得心里不得劲,“‘80后’哪见过这个啊?”
  后来,父亲劝告他“都不干谁干,干就把工作干好”。慢慢地,于海也看得淡了,“只是分工不同而已,面子是自己挣出来的。”
  “挑粪工最多的时候在1980年左右,那时分14个班组,每个班组有十四五人。”济南市城肥清运二处业务科吴科长介绍,城肥二处淘粪工最多时有200多人。
  从2000年前后,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旱厕大范围减少。在旱厕减少的同时,机械化清疏成为主要的清疏方式。而随着淘粪工的退休、伤病或调岗至机械化清疏队,人工清挖队伍正在逐渐缩小,老龄化的问题也逐渐凸显。“现在人工清疏就剩五个班组,每个班十人左右,大都在四五十岁。”老卢说,这50位挑粪工中,年纪在50岁左右的几乎占到一半。
  “要是能把我们纳入特殊工种就好了。”于海也像其他老师傅当初盼他来一样,希望有年轻人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