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交融 其命惟新
2015年08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系列之十
  8月22日上午,由山东省文联、山东省美协、山东画院、山东画廊联盟、齐鲁晚报共同主办的“历久弥新——浙派名家山东交流展”学术研讨会在齐鲁美术馆稷下学宫报告厅举办。此次研讨会由韦辛夷主持,气氛风趣和谐,观点相互碰撞,为两地美术界人士交流互动,取长补短,共同提升,是一次高学术水平的思想碰撞       文/贾佳
  ▲浙派名家山东交流展学术研讨会在齐鲁美术馆稷下学宫报告厅举办 李振存摄
“浙派名家山东交流展”学术研讨会22日在齐鲁美术馆举办
  ■学术主持:韦辛夷(山东省美协副主席,济南市美协主席)

  “历久弥新——浙派名家山东交流展”的研讨会,我想里面有两个关键字:“久”和“新”,浙江和山东的文化根基深厚,源远流长,不必多说,所以今日的侧重点可以放在“新”上去谈。自从董其昌先生有了南北宗的划分之后,我更愿意用这个观点去看浙派和山东的艺术。大致上,南派绘画的特点就是温润华滋,是“性灵派”,而北方绘画的特点浑厚质朴,是“神韵派”,按王国维对美的理解划分,南派是优美,北派就是壮美。进入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东西界限不再那么明确,呈现出了一种诸侯争霸,南北交融的现象。尤其是西方当代艺术思潮的进驻给中国画带来了很大冲击。那么如何应对冲击,守住传统?中国画的本体和创新又如何理解呢?我们可以从这个点上谈开去。

艺术无所谓“新”“旧”
艺术贵在“弥新”
  ◎张志民(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艺术学院院长):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回归自然

  今天在座的多位画家都是我的朋友,我也在浙江美院学习过,那段学习经历在我这一生中有着很大的意义。在浙江美院的任何一个教室里面,案头永远都有刻刀、毛笔,他们重视书法、篆刻,是值得全国任何院校学习的,这就是一个好的传统。“历久”就是研究传统,“弥新”就是与时代同步,作为一个中国画的创作者,如果不对传统的东西去研究,就不是一个好画家。梁文博常说,要在传统的老汤里泡一泡,这一点浙江的朋友做的就很好。“弥新”不是嫁接,现在山水画家写生,要向西方的多位油画家学习,要读懂大自然,用我们的毛笔去找感觉。古人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觉得还要加上回归自然,画一座山,要爱这座山,要读懂这座山,和山对话,学会从大自然中观察汲取,这样“弥新”就出来了。

◎池沙鸿(浙江画院副院长):
说“创新”不如说“变通”

  对于创新,李可染先生说“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而陆俨少先生又说,如果说你还没出来,那么说明你还没进去。李可染说的是学习的法度,陆俨少说的则是一个以心作画的文化,陆俨少追从宋元的绘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认为你的心源如果被发掘,那么你的个人的秉性和别人就是不同的,只要你的语言跟的上你的思维节奏,这就是新了。对于创新,我比较推崇“变通”两个字,中国人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通”就是和谐。在艺术创作中,将自己的个性通起来,这就是“新”。我认为,社会是螺旋式前进的,变通、超越,艺术才能发展。

◎孔维克(中国美协理事、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画院院长):
与时俱进、与势俱进、与心俱进

  我今天谈谈“新与旧”、“新与新”、“新与好”。没有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前,人的观念对新与旧一眼就可以判断,但西方文化进入之后,尤其很多当代艺术已经脱离了架上绘画,所以这个品评标准变化很大。中国的绘画主要还是架上绘画,我们谈今天这个展览,为什么能产生共鸣呢,是因为我们在一个同样的品评标准上来看的,但是和很多老先生给予我们的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相比,我们受用不尽但是仍然往前发展了,陆俨少先生和他的前辈比,他也往前发展了,这种发展就是新的,是和时代一起往前走的,就是与时俱进的。80年代以后,很多作品为新而新,这些作品不是对绘画本体的理解,这是虚假的,在历史上是留不住的。另外就是“新与好”,新不见得好,历史上出现很多新东西,但只有好的东西才能经得住考验,能沉淀下来,就成了今日我们继承的传统文化。从这个点上说,得出三个结论,一个是与时俱进,就是指融入这个时代,自然而新;第二个是与势俱进,这是美术的理解,是专业性的,技法往前走,你就要与它俱进。第三个是与心俱进,你的心要融入这个时代,你画的东西就是新的,就是好的。
  ◎梁文博(山东省美协副主席、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画出自己个性,不做“清代遗民”

  我不太提倡说创新,因为这有点否定之前文化的意思。中国的文化不能否定,而是临古,把中国传统的东西吃透,然后通过写生等等,画出自己的个性,创造自己的面貌,而不是做一个“清代的遗民”。潘天寿是在学习吴昌硕的基础上有所变通,李可染把传统临得非常到位,然后吸收西方的明暗、光影,形成自己的面貌。在中国画领域,西画式的创新基本都是失败的,因为没有中国画的根基了。

◎张望(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当代水墨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无所谓新旧,最重要的是实践

  当下新旧这两种生活方式让人十分纠结,让我们意识到一种文化危机和社会危机。作为一个画家来说,画画更多的还是一个个体事件,艺术的价值主要是社会态度的认知。当下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多翻天覆地的变化,浙江的朋友虽然非常喜欢品茶吟诗,但是不能否认我们的生活已经完全现代化了,饮食、生活、交通工具,这些转变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不管我们如何强调传统,但什么是传统大家已经说不清楚了。我认为传统不仅仅是一种阶段性、样式性的东西,更是一个动向,我们每一个画家都要自己去实践,去创造将来的一个文化状态。所以,艺术无所谓新旧,当下最重要的还是一种实践。

◎茹峰(浙江省陆俨少艺术研究会秘书长、浙江画院山水画工作室主任):
文化的高低不是靠新旧来评判

  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儒家思想出现后,我们后人就一直生活在对传统文化的诠释之中了。宋代的艺术在儒家思想这样的一种哲学高度下衍生,更强调丘壑,强调写生,强调格物,强调山水的严谨性,强调一种物象的可视状态。“格物致知”其实在《大学》里是十分模糊的,使得很多哲人对他的评判有差异,这使得我们的艺术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画并不需要我们创新,科技要创新,文化只有高低之分,不是靠新旧来评判,它不需要创新,而是需要做好传承,这是对文化的一种尊重。

◎陈虹(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画院院长助理):
对传统要有一种警惕

  当下大家谈传统谈的很多,谈多了就觉得说不清传统是什么东西,传统说的多了,就有一种神话的、虚的、玄而又玄的成分在里面,就像中国的一种气功。所以我认为对传统要有一种警惕!但是传统对于画家学养的要求和画面气息的要求还是存在的,是值得我们投入研究并提高的。
中国画很多现状更值得反思
艺术创作的“道”与“技”
  ◎韩璐(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有技术含量的绘画才能走得更久

  江南崇尚的那种人文底蕴和山东豪放的文化是互补的。既有豪迈,也有内敛的细腻,这是一个绘画人必须要融为一体的气质,也是在未来有一定发展空间的路线。我不主张今天的绘画要走一种文人的方向,因为文人太感性,缺少一种技术上的支撑,我们更需要的是绘画的一种质地和分量,是需要有技术含量的绘画。“久”,有技术含量的绘画才能走的久,“新”,好的文化永远是新的。“弥新”体现在中国绘画的发展过程中,是汲取,是互动,不是闭门造车。

◎董文运(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离开绘画语言的创新都是空谈

  我认为人们对于中国绘画语言形式本身的解读一直是个空缺。中国绘画既要关注对客观物像的表现,同时也要关注绘画语言形式自身的结构特性。中国绘画离开中国画语言就都是空的,画家的修养、观念等所有一切都是要通过语言本身来解释。创新是语言构成的,离开语言,“新”就是空谈。作为画家我们不是师从自然,而是发现自然,用中国画语言的构成关系观察它,然后表现它,绘画中一切东西都是基于实实在在的技巧性的东西。

◎李勇(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修养、积淀不同,“技”、“道”也侧重不同

  绘画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不同的饮食习惯、文化自觉,造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绘画面貌。刚刚大家谈到了文化本体的问题,我觉得创作和教学中,大家把道和技分开了。事实上,画家在人格、文化修养、艺术经验的积累时期,这个阶段应该是“技”,而这些综合因素的发展下必然走向符合当下的艺术之“道”,“道”有更加直接的文化高度在里面。“技”与“道”相互促进,在不同的修养,不同的积淀时期要有所侧重,黄宾虹说山水“取舍由心,取舍不由心”,我很喜欢这两句话,这也是我追求的目标。
  ◎刘玉泉(山东省美协主席团委员、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中国画学仍缺乏完整体系

  中国画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画学,当下就是一个以学院体制为教育的中国美术形态,以西方的造型原理为基础,把西方的素描和对客观物象的直接写生引入课堂,实际上是对中国美术教育的一场革命。单从中国画的角度来讲,传统笔墨“落笔成象”和“立意为象”、“迁想妙得”的造型理念,“慕师心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写生创作理念,与西方的很多造型创作概念格格不入,中国画的画学还需要我们认真去梳理出一个体系。

◎陈云刚(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浙派的“不足”同样需要思考

  浙江文化底蕴深厚,钟灵毓秀,养育出了多个书画大家,浙江画派目标明确,执著如初,有着优秀的精神面貌和学术价值。但与此同时,浙派画家作品中的笔墨语言运用和形式个性追求过于强烈,小品画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日趋发展,人文关怀和现实批判的精神被弱化了,灵秀有余而雄强不足,清润有余而浑厚不足,韵味有余而大气不足,优美有余而崇高不足,如何进一步推进发展浙派,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罗剑华(浙江画院《中国画画刊》执行主编):
中国画创作群体萎缩应引起重视

  这几年我发现,在浙江省的综合性大展中,国画参展比例远不及油画,中国画在浙江这个书画大省的青年一代中,已经沦为第二画种了,中国画群体的萎缩,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现在经常说到中国画的普及,我很惊讶,中国画这门土生土生的艺术如今却要去谈普及了。我想中国画的品评标准可能不符合当代绘画的一个品评标准。中国画强调笔墨美是第一位的,谢赫六法中也有对绘画本体语言的研究,但文人画的发展让书法线条审美代替了绘画审美,让人们对绘画的进一步探索大大缺失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