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爆炸中牺牲的郭俊瑶魂归邹城,全村老少迎接
“迎迎咱村的好孩子”
2015年09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消防礼兵捧着烈士骨灰走出车站。 本报通讯员 高德雨 摄
  郭俊瑶遗像前,供着他最爱吃的方便面。 本报记者 陈鸿儒 摄
     8月31日中午12点42分,G213次高铁列车缓缓驶入曲阜东站,泪痕未干的郭俊艳和未婚夫捧着弟弟郭俊瑶的遗像和骨灰走下列车。弟弟在天津滨海爆炸中受重伤,经抢救无效牺牲,对本打算等弟弟退伍送自己出嫁的郭俊艳来说,这一切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月,她仍然无法接受。

本报记者 陈鸿儒                      
  迎烈士的村民
站满了路边

  8月31日下午1点,邹城市钢山花园小区门口,汪庄村和附近几个村的村民早早等候在路边,伸长脖子向路上张望着。“迎接烈士回家”的黑色条幅,诉说着家乡人对郭俊瑶的哀思。“一知道咱村里的烈士今天回家,大家自发准备了仪式,都想来迎迎咱村的好孩子。”汪庄村村委委员郭凤秋说。
  1点40分许,载着烈士英灵的车队缓缓驶入小区,村民燃起鞭炮,在小区道路边排成两行,目送灵车驶过。在小区里缓缓绕了一圈后,车队驶向了邹城市朱山公墓。在这里吊唁完毕后,郭俊瑶将被安葬在邹城市烈士陵园。
  骨灰被安放在陵园悼念厅后,郭俊瑶的亲朋好友在司仪的指挥下依次走进悼念厅,吊唁烈士。还有不少市民手捧白菊花赶来,向烈士鞠躬致敬。
“入伍时别人都哭,
就他笑得开心”

  “虽然比我小八岁,但弟弟早熟,老跟我说他才是哥哥。”8月31日下午5点,在邹城市钢山花园小区郭俊瑶的家里,郭俊艳看着桌上弟弟的遗像,久久才说出这句话。遗像前摆着两盒方便面和一些供品,“农村没啥好吃的,孩子从小就喜欢吃方便面,就给他供上了……”郭俊瑶的父亲郭凤喜说。
  弟弟走了已经半个多月,但在郭俊艳脑海中,送弟弟去当兵时的画面仍然十分清晰。“当时旁边的人都哭,就他笑得开心,那是他头一次出远门,很兴奋。”郭俊艳说,弟弟临上车前把别在胸前的大红花揪下来扔给了她,“他让我挂在家里,说当完兵回来要看,千叮万嘱不让扔掉。”
  在天津整理郭俊瑶的遗物时,郭俊艳发现了满满一包崭新的军装和作训服,还有一件白色的长袖T恤,用袋子仔细地包裹着,吊牌还没拆。“他很节省,部队发的衣服都留着,买了件T恤也舍不得穿,应该是想退伍时穿着回来。”郭俊艳告诉记者,弟弟郭俊瑶从小就很自立,很有主见,有事不太喜欢跟家人说。当兵两年,部队上的事家人知道得很少,每次问他在部队上都干什么工作,他就说自己是“抱管子头的”,而当时郭俊艳不知道,这恰恰是最危险的位置。“今年年初他手受伤,怕家里担心一直瞒着,后来打电话时无意中说漏了嘴,我才知道。”
  “出事一个星期前,弟弟让我给他拍几张照片传过去,想看看家里有啥变化,还让拍下小区门口的树,看看长高了没有,我想着他很快就要回家了,也没给他拍……”郭俊艳哽咽着说。
同学每次聚会都会
算好他回来的日子

  刚从网上看到同班同学郭俊瑶在天津滨海爆炸中牺牲的消息时,杨凤尚和几个关系较好的同学几乎不敢相信。“他当兵之前,我们在一起吃饭给他送行,当时就说,退伍回来要好好再聚聚,没想到……”杨凤尚叹了口气说。
  在杨凤尚口中,郭俊瑶是个性格有些内敛,但对同学、朋友十分义气的好兄弟。“我们在邹城六中同学三年,记得有一次我摔伤了胳膊,不能骑车,他就天天骑着车子到我家来接我,放了学再送我回家。”杨凤尚说,郭俊瑶出事的第二天,他就从另一个同学口中得知了这个消息。
  “我们以前放学后经常一起玩,毕业后我们出去工作,他也当了兵,联系很少,大家都想着等他复员回家了,就能重新聚在一起了。”杨凤尚说,每次和同学们一起聚会,都会谈起郭俊瑶,计算着他回来的日子。没想到好兄弟就要退伍了,传来的却是天人永隔的噩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