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东阿籍老兵将获领导人接见
17岁带领200名青年参加革命,曾多次参与国庆阅兵
2015年09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傅奠华和老伴孙桂芳去年回聊城,在古城拍照留念。
     本报记者 凌文秀    
  “去年大伯回过老家一趟,还曾到南关岛去转了转,那是解放聊城的战斗中,他打过仗、负过伤的地方。”傅奠华的侄子傅茂瑞介绍,大伯今年86岁了,从14岁高小毕业后就参加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46年背着家人带着媳妇参军,后负伤转回部队机关当参谋,直至进入北京空军部队,曾多次参与组织计划军事演习和阅兵式……今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纪念活动,空军老兵16人中有12人参加阅兵,另外4人去人民大会堂接受领导人接见,傅奠华正是去人民大会堂的4个人之一。
儿童团团长,带领200名青年参加革命 
  傅奠华生于东阿县傅寨乡,现在是牛角店镇,紧邻黄河。在当时是敌占区,黄河对岸就有敌人部队。傅茂瑞听老人们说,黄河一结冰,就常有日军过来,还曾在乡亲们眼皮子底下抓人。“有时游击队打仗要从黄河上爬到对岸去。” 
  1946年,8年抗战最终胜利后,解放战争却又打响,党内发出参军入伍号召。当时傅奠华17岁,与定下娃娃亲的孙桂芳刚成亲3个月。他在负责的20多个村里号召大家去参军,因为他人缘好,大家都信任他、追随他,最终有200名青年跟他一起走进部队。孙桂芳也是当时新兵团里唯一的女战士。 
  傅奠华当时意气风发,他率领的200人被编入晋冀鲁豫军区第七纵队二十一旅六十二团二连,自己成了指导员,“当时还配了一位第二指导员,来教如何打仗。”学会作战后,傅奠华就改任该团一连指导员,参加了聊城、豫北、鲁西南等战役。1947年负伤,退至后方。
  在左边肩胛骨,一块伤疤至今仍留在傅奠华身上。因伤及左臂,他无法再拿枪。半年伤愈后,他调任部队机关参与土改等工作,孙桂芳也赶回来与他团圆。
  直至1949年,国家筹建空军时,从全军抽调22岁、正连级参谋的党员干部,傅奠华以20岁的年龄进入了北京空军部队。
参加多次阅兵,今年将接受领导人接见
  进入空军后,傅奠华先到长春航校学习,后又到南苑机场做参谋,1952年时还参加了抗美援朝,在前线指挥部做参谋。
  1981年,他在北京空军司令部作战处任职时参加组织计划了华北军事大演习,“一个空军部队要面对四个陆军兵团。”傅奠华说,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两三个月,期间他突发心脏病晕倒在演练现场,休息几天后又回到岗位上。
  1983年,他调任北京军区空军副参谋长(副军级),多次参与了国庆阅兵和以保卫首都为中心的国土防空作战,组织计划作用发挥明显,直至1989年以副军级离休。 
  经历过多次阅兵的他,印象最深刻的是1950年那场,“当时我们穿着刚发的军装,喊着‘一二三四’走队列”,他记得那天还下了大雨,新发的军装遇到雨水都掉色发黄了,战士们的皮鞋也湿透了,却依然激动。
  从那时起直到离休,傅奠华在北京空军扎根40多年,也见证了中国空军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过程。离休之后,傅奠华和孙桂芳老两口经常到处去旅游,也常回老家聊城看看。 
  今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纪念活动,傅奠华最初也收到了通知去参加,但在8月底,他又接到通知称行程有变,“空军最终16个人,有12个人参加阅兵,4个人去人民大会堂接受领导人接见”,傅奠华正是去人民大会堂的4个人之一。 
在外70多年,多次感慨忠孝没能两全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大伯都参加过。”傅茂瑞介绍,傅奠华是少将军衔,在老家人看来非常了不得。可也因为参加过太多战争,负过伤。“现在左胳膊还行动不便,就是解放战争留下的烙印。”  “大伯曾得过癌症,但他非常坦然、豁达。现在87岁,头脑依然清醒,除了眼睛有些不方便。”傅茂瑞说,“去年大伯回老家,刚下车就让我带他到南关岛去看看。”那是当年傅奠华参与解放聊城战斗过的地方,每次回来都会去看看,细数聊城的变化。而去年回乡尤其充满仪式感。 
  “老家回一趟少一趟,每次回来,都想把去过的地方都走一遍,认识的人都聊聊天……”傅茂瑞记得大伯回乡时,曾为村里所有长辈、老人每人封了一个红包,虽然钱不多,但在当地很少有过先例。  “大伯常遗憾当兵太多年,虽有波折、有磨难,但也有荣耀、有收获。但对父母却满怀愧疚,因为不能在父母跟前尽孝,把照顾二老的责任留给了两个弟弟。”傅茂瑞说,当年通讯手段不发达,只能发电报,能说的内容也不多。“家里人很少知道大伯在外的情况,虽然都非常担心,但部队中有很多需要保密的内容,只能定期给家人保平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