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史专家耗时两年编著抗战书籍——《山东1945》
再现抗战全景重温血与火的历史
2015年09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张琪 

  在国家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省文史馆馆员金延铭以编著出版的《山东1945》一书向抗战胜利70周年献礼,近日,该书正式出版发行。 
  “我就是想为山东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做点事,让大家知道抗战胜利是怎样得来的,是谁在山东团结和领导人民群众流血牺牲、坚持抗战直到胜利。”金延铭是一名文史专家,他编著完成这本书耗时2年多,查阅资料两千多万字,走遍省内20多个市、县、区。
  面对记者,金延铭讲述了书里书外的很多故事。
真实再现1945年 抗战重大历史事件
  原山东省委副书记王军民在为《山东1945》的序言中写道:“本书以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为时间截面,记述了这一年在山东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记述了我们党、军队和山东人民的抗日功绩,使人们认识到我们党的伟大、人民军队的伟大、山东人民的伟大。” 
  据悉,本书记述了1945年山东抗日军民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军区的领导下,从向日伪军开展局部反攻到组织五路大军全面反攻,夺取山东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战斗历程。 
  “关于抗战,我早就想写一本可读性强的书,但是抗战是一个非常浩大的题材,想要可读性强,就必须有一个时间节点,因此我选择了意义重大的1945年。”金延铭这样解释自己著书的初衷。 
  金延铭说,1945年的山东大地,上演了一幕幕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剧。这一年,浴血奋战八年的山东抗日军民,终于迎来了敌寇败降、河山光复。这一年,山东人民在抗战胜利后,又面临着新的希望和危机。这一年,各种政治力量、军事力量在齐鲁大地上展开了错综复杂、纵横捭阖的交锋与斗争。 
  金延铭说,他想通过这本书告诉读者一些东西。 
  “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山东都做了些什么?山东人民为什么会拥护共产党和她领导的八路军?为什么不拥护当时所谓正统的国民党政府和‘中央军’?这一切对后来解放战争中人民的抉择又有怎样的历史影响?这些问题,在对1945年的山东历史有了真实的了解后,会有一个客观的解读。”金延铭说。
为查原版《解放日报》 跑了三趟上海
  编著完成《山东1945》,耗费了金延铭的大量心血。 
  金延铭说,“《山东1945》的编写耗时两年,查阅资料两千多万字。本着坚持历史的准确性、严肃性的原则,所用资料都是来自正式出版的各级政府组织编纂的史志,各级党史研究室编写的党史,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年谱、文选、传记,当年解放区出版的报刊等等。” 
  到现在,金延铭的包里还塞着好几张图书证,这几张证件分别是国家图书馆、省图书馆,还有上海图书馆的。 
  为了完成著作,金延铭开始了长达两年四处奔波的艰辛历程。 
  2013年,一个由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组织制作的数字化《山东地方文献大典》U盘来到了他的手里,这一下让他如获至宝。回到烟台,U盘在电脑上反复地拔插,时间长了,U盘坏了资料没了,这意味着前功尽弃。对于电脑等电子设备不精通的金延铭只好求助年轻人,好在在众人的帮助下,资料又找回来了。有了这次教训,他找来了移动硬盘抓紧进行资料备份。 
  金延铭最难忘的经历是三下上海,只为了寻找1944年-1945年的原版《解放日报》。 
  金延铭居住在烟台,他多年前在国家图书馆就有一个账号,便于异地查阅和获取有关资料。2014年,国家图书馆开始长达半年的闭馆装修工程,期间金延铭也就不能到馆内进行资料查找。多方打听得知,山东省图书馆内资料不全,金延铭只好南下上海,终于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了泛黄的《解放日报》,他一口气复印了100多元的资料带回烟台。回来后他发现资料还是不全,于是又动身返沪,最终,三下上海才完成了资料收集。 
  此外,金延铭还在省内20多个市、县、区进行了调查,每到一处都有收获,他将这些脚踏实地的收获融汇到了书里,只为《山东1945》的权威、可读。
华东的红色心脏
  金延铭说,抗战后期临沂成了华东地区的红色“心脏”,其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对后来的形势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到抗日战争后期,山东和华中的抗日根据地在共产党领导下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日本宣布投降时,山东解放区和华中解放区面积达到31万平方公里,人口6020万人,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52万人,还有100多万民兵。山东解放区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省政府,从省到乡建立起完备、统一的民主政权体系。 
  山东解放区拥有12.5万平方公里土地、2800万人口,山东八路军总兵力达27万人,民兵71万人。山东的共产党员发展到22万人,形成了从中共山东分局、大区党委、地委、区委、乡村支部自上而下、统一完备的党的组织体系。这使山东成为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根据地,山东的党、军队和人民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 
  粟裕将军曾深情地回忆道:“原华中部队进入山东后驻扎的临沂地区的人民群众,在天寒地冻的严冬季节,给部队以热烈的欢迎和无微不至的亲切关怀、照顾,那种深情厚谊、鱼水之情,使全体指战员感到无比的温暖。临沂地区的人民,宁肯自己吃糠、吃地瓜叶,甚至以树叶、野菜充饥,也要把用小麦、玉米、小米、高粱做的煎饼送给部队,人民对子弟兵的热爱、关怀,始终是鼓舞部队前进的巨大力量。”
  后来,北移山东的新四军部队与山东军区留在山东的八路军部队,经过调整和整编,逐步形成了以野战部队为主体,与地方部队和民兵武装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在中共华东局领导下,在山东人民支援下,迈上了新的战斗历程。
血洒戈山克蒙阴
  书中记述了山东很多可歌可泣的抗日事件,尤以戈山厂惨案和攻克蒙阴让人难以忘怀。
  在泗水县西部与曲阜交界的地方,横卧着一座山岭,其形状像一支巨大的长戈,被人们称为戈山。山脚下有一个由4个自然村相互依傍组成的村庄,这就是在抗日战争中闻名鲁南的戈山厂村。 
  1945年2月5日,八路军鲁南部队在鲁中部队的配合下,一举攻克泗水城,全歼伪“和平建国军”独立第十军,击毙军长荣子恒,取得了泗水大捷。日军获悉荣子恒部覆没,从兖州、邹县、曲阜等地调集1500名日伪军,于2月6日夜扑向泗水城。 
  当敌人赶到时,八路军已撤离泗水。这股援敌扑空后,连夜西撤,拂晓时包围了戈山厂村,制造了震惊鲁南的“戈山厂惨案”,同时遭到戈山民兵的英勇抗击。
  “戈山厂惨案”中,戈山厂村被杀96人,受伤130多人,烧毁房屋1200余间,烧死牲畜近300头。全村到处是断墙残壁、折断的长矛、带血的棍棒、满街满巷的石块……
  惨案给人们带来了难以忘却的耻辱和仇恨,而一场精彩的大捷,却足以鼓舞人心。
  八路军山东部队在1945年的春季攻势作战中,3月份的精彩一役是攻克蒙阴县城。
  鲁中军区决心在1945年的春季攻势中解放蒙阴县城,拔出这个敌人插在沂蒙山区的“大钉子”,1945年3月8日,鲁中军区集中主力发起了蒙阴战斗。 
  蒙阴战斗击毙日军100余人,俘日军9人,毙伤伪军250余人,俘伪县长、伪县大队长以下伪官兵900多人。蒙阴城的解放,使鲁中军区和鲁南军区完全连成一片,造就了山东八路军有利的反攻态势。
“国宝”幸存山东
  《山东1945》还呈现了一段关于山东“国宝”不为人知的历史,这批“国宝”如今完好地保存在山东省博物馆内,这批馆藏国宝正是甲骨。
  故事还要从大连说起。
  在《中共大连市组织沿革表》上,从1942年6月到1945年10月,中共大连地方党组织名称为:中共胶东大连支部,隶属于中共胶东区委。也就是说,从1942年6月起的3年又4个月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在大连的地方组织是在胶东区委领导下开展工作的。
  自然,从胶东派到大连工作的干部,在大连市委成立前一直是向胶东区党委汇报、请示工作,许多人在好长时间里还把胶东区党委当“娘家”。 
  因而在接管大连日伪产业时,有了这样一个故事: 
  中共胶东区委派出的干部在接收日本人办的大连远东榨油厂时,厂里一个日籍工程师不肯与其他日侨撤离,却不时地留意工厂院里放置的一个四面焊死的大铁箱,这个工程师的举动引起了接收干部的注意。
  接收干部决定砸开铁皮箱一探究竟,箱子打开后,大家大吃一惊,里面装着的全是甲骨,甲骨上面有密密麻麻的文字。经查证,这是原属于罗振玉(考古学家)的84盒1234片甲骨。
  接收干部立即向胶东区党委报告此事,而此时那名日本工程师已不知去向。考虑到当时大连在苏军占领下,敌特众多,社会情况复杂,胶东区党委书记林浩、胶东区各救会会长张修己亲自出面安排,把这批甲骨运到胶东栖霞根据地保存。
  后经多方保护转运,于1950年送交山东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1954年由山东省博物馆收藏,成为馆藏国宝。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