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乐发展由“星星之火”变“燎原”之势
渔民转型做起渔家乐老板,从第一产业直接跨入第三产业
2015年09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张琪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长岛人世代与渔业生产分不开,可是黑山乡的渔民吴远明已决定不再走祖辈的老路。 
  今年5月份,吴远明告别了陪伴他几十年的渔民身份。自5月起的三个多月里,他有了一份新职业——渔家乐老板。吴远明是黑山众多渔民里的代表,在长岛旅游热潮的引领下,这里的人们正在试图改变生活方式,迎接新的挑战。 
  “欢迎你们啊,大家都快往里边走”,8月21日,大黑山岛迎来了又一批游客上岛,吴远明迎接他们来到了自己家的渔家乐住宿。干净整洁的房间,明亮宽敞的院落,这是游客们对渔家乐的第一感觉。为了让游客有个更好的居住环境,吴远明特地将屋子罩在了一张大网之下,他说,“这样家里就没有蚊子了,游客来了就不会被咬。” 
  今年“五一”,吴远明投入20多万元对自家的房屋进行了修葺,整修结束后古朴的小院成为了渔家乐,这个初具规模的渔家乐如今有20名游客的接待能力。
  吴远明以前是个地道的渔民,在岛上的老本行是海参养殖。“一是传统的渔业生产不太景气了,二是在政府的鼓励之下,我想尝试一下,也就有了现在的渔家乐。”说起转型的初衷,吴远明这样说道。 
  大黑山岛上的渔家乐在2014年之前还是“星星之火”,经过近2年的发展,如今岛上的渔家乐已经有了“燎原”之势。吴远明的妻子介绍,2014年,相邻的土岛村建起了旅游风情园,这等于是让大黑山岛上有了留客的资本,“陆续就有游客上岛了,这样土岛村的渔家乐也就带动起来了,土岛一个村现在已经有19家渔家乐了。” 
  游客来了,吃住都在渔家,体验到了岛内的风土人情和饮食习惯,看美景享美食,游客自然愿意掏钱埋单。吴远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这里的收费大概是每人每天180元,包吃住,从‘五一’到现在,我们家渔家乐的毛收入到了5万元,照这样算的话,一年下来我投入的费用基本就能回本了。” 
  大黑山岛上的渔民开始了转型之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帮衬。吴远明说,“政府在创造条件支持我们,比方说用水和用电,对渔家乐都有优惠,自来水每人每年免费供给12方,这已经相当不易了。” 
  黑山乡乡长林雪梅说:“2013年黑山乡开始公司化运营渔家乐,由最早的个体旅馆升级到渔家乐,如今大黑山渔家乐已经发展到了31户。我们今后要走渔家乐品牌的路子,发展速度宁可慢点也要做到规范有序,今后要把渔家乐床位发展到1000-2000张左右,并且增加更多的旅游项目留住客源。” 
  鲁东大学环渤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良忠曾带队深入长岛调研。刘良忠对于渔民的转型这样总结:“昔日耕海牧渔网尽八方海珍,今朝开门纳客笑迎四海来宾。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渔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折射出海岛文化的变革。” 
   夜幕降临,大黑山岛上燃起熊熊篝火。 本报记者 张琪 摄
记者探访:  大黑山渔家乐有了专用logo
  在吴远明的家里,招待客人的盘子上印有统一的“大黑山渔家乐”logo,在南庄村里的宣传墙上,也有统一的标识。据了解,这正是大黑山岛为了吸引外地游客,规范渔家乐的经营,而专门请人设计打造的,岛上从事渔家乐的人家都在使用该标识。 
  黑山乡乡长林雪梅说:“这个logo看上去像是一幅水墨画,上面一条大鱼跃水而出,一位老农弯身种田,黑山乡传统就是渔农结合,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另外,标识上还有一个印章,这寓意为渔家乐要诚信经营,也表示将来渔家乐要走向国际化。”

  在南庄赶海园,一位游客赶海抓到了一只赤甲红。 本报记者 张琪 摄
赶海收获大螃蟹,篝火晚会游客飙歌 
  大黑山岛南庄村有一处赶海绝佳地,游客可以根据潮汐而选择赶海的最佳时机,这里被当地人称为“南庄赶海园”。这里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不仅盛产几十种鱼、虾类,还有褐藻、绿藻、红藻等100多种藻类和扇贝、牡蛎、红螺等20多种贝类,可品尝到真正无污染、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的海产品。 
  换好鞋子,戴上手套,拎着水桶,大批游客聚拢在赶海园上寻找海鲜,只需翻开一块石头,或许就能发现“宝藏”。来自威海的一位游客向记者展示了她的收获,一只正在吐着白沫的“赤甲红”,这是当天她的最大收获。 
  游客还可以体验海上拔蟹笼的乐趣,早已下好的蟹笼里面藏着很多美味,有螃蟹、黑鱼、黄鱼、八蛸等,游客可以将这些赶海的收获带回渔家乐,亲手下厨,大快朵颐。 
  晚饭过后,岛上并不寂寞,早已为游客准备好的篝火晚会将海岛的夜空点亮。人们在熊熊的篝火下唱歌跳舞。当天晚上来自北京、威海、烟台等地的旅客竟然飙起了歌,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本报记者 张琪
大黑山简介:
  黑山乡位于长岛县最西端,岛陆面积7.64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20.02公里,全乡辖6个行政村,总人口1419人。东距长岛6公里,南距蓬莱17公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大黑山拥有独特的海蚀地貌、奇礁异石、海洋文化、渔家民俗。有中国“大陆屿”发育最典型的石英岩群——龙爪山、中国最大海蚀洞——聚仙洞,由于蕴藏着特殊的地质地貌,被评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早在一万多年前,这里就有古人类居住,北庄遗址是我国东部沿海目前发现的唯一大型原始村落遗址,与西安的半坡遗址齐名,被考古学家称为中国的“东半坡”。
1、龙爪山景区 
  龙爪山景区是国家级地质公园,位于黑山的北端,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这里是典型的石英岩海蚀地貌,由六座高峻险峭的绝壁、五条沟壑纵横的崖谷组成,其悬崖断壁群延绵一千余米于海上,构成山势险雄,巨石玄妙,礁洞幽幻的奇异景观。 
  在北端的海蚀崖上有一条长约1.5公里,高约3米,宽1米不等的宛如一条蜿蜒曲折的古栈道的海蚀栈道,凹嵌在悬崖陡壁之上,整个栈道集雄奇美、裸露美、神秘美于一身,信步栈道之上,如游走在天街,居高临下,观海听涛,会感触到大自然的原始气息。 
2、老黑山 
  老黑山国有林场是全乡山峰最高点,是我国鸟类南北迁徙的主要栖息地,每年经此地的鸟类多达200多种,数十万只。岛上设有国家鸟类环志保护站,每年猛禽环志放飞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被誉为“中国猛禽环志放飞第一岛”。岛上繁衍生息着大量黑眉蝮蛇,是我国的第二大蛇岛。有深达10多米的黄土层,被地质专家称为中国最东部的“黄土高坡”。 
3、北庄史前遗址 
  “北庄史前遗址”位于大黑山岛北庄村,是一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距今约6500年,被北京大学著名历史学家严文明誉为“东方历史奇观”,因其与西安半坡遗址属同一时期,又称为“东半坡”。这里出土的鸟形图腾,给我们带来了浓厚的原始文化气息;出土的西汉枭鳟,在全国都属于罕有的精品,它的复制品陈列在烽山公园供游人观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