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金点子,增油过百吨
东辛厂辛一管理区采油4站探索低耗采收模式
2015年09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顾松 通讯员 田真 刘盛捷
  “新式整体盘根盒使用周期长,密封效果好,改进胶皮闸门后更省去了30分钟的泄压时间,减少产量损失。”在今年的效益盘点中,东辛厂辛一管理区采油4站员工孙振华提出的这个建议,竟让他所在的采油站一年多收了100吨油。今年以来,东辛采油厂辛一管理区采油4站树立“效益是可以‘省出来’的”管理理念,探索推行“低耗采收模式”,统筹规划科学降耗,最大限度干效益活、产效益油。
不放过任何“省钱”的环节
  辛48-31井是辛一管理区采油4站的一口高含水井,每天产油才1吨左右,不躺井的话也就刚够本儿。技术人员综合分析该井地面、地下和井筒的各种状况,制定了换大泵、配套碳纤维抽油杆措施,产量确实提高了。可就在大家整理这口井的整改典型案例时,它的耗电量有冒了上来。技术人员赶紧找原因,确定是换泵后,冲程、冲刺等地面管控点的问题,协调更换抽油机型号,日节电30千瓦时。
  辛一管理区采油4站一共130口油水井,每口井都要经历这样的层层筛检,把生产中每个环节的投入产出精打细算,才能建立单井健康档案。这就是他们的“省钱”闭环管控法——“油水井工况管理控制体系”。
  “影响油水井生产效益的因素很多,环环相扣又相互制约,就像风筝的牵绳,要选好每个控制点才能保持风筝平衡。”该站站长荣磊说,他们从地层、井筒、地面三方面,细分了8大类40多个降耗增效控制点,全方位分析每口油水井的生产效益,并从中找到降耗潜力,不放过任何可以“省钱”的环节。
  该站的“油水井工况管理控制体系”从因素分析入手,由技术员和油水井承包人从3方面8大类影响因素入手,逐井查找节能潜力、制定调整方案,再通过动态监测对比效果,有效方案总结经验,建立单井健康档案,进入再监控再调整的下一轮优化;无效方案则分析纠偏,再次制定调整方案,动态优化油水井能耗管控,最大限度提升生产效益。
  新模式的运行在收获成绩的同时也不断完善,这个季度,该队技术人员又找出4个新的控制点。
“斤斤计较”成时尚
  “全队48口注水井,按3个月的常规洗井周期,一年得洗井168次,一次160立方米水,一年就将近2.7万立方米洗井水,一立方米水的处理成本就是6.25元,老贵了!”荣磊的心里就像装了算盘,每次施工都精打细算。
  “咱不是常说‘左右不了油价,但可以左右成本’嘛。”荣磊说,今年上半年,按注水井的常规洗井周期,全站应洗井84井次,可他们通过闭环管理分析,制定了一套分类洗井管理办法,提升单井洗井效率,用71次洗井完成了全部增效措施,减少地面水循环1920立方米,节省成本1.2万元。
  “油水井工况管理控制体系”让先算账再干活更有的放矢,管理中,这样的“斤斤计较”也逐渐成了一种时尚。
  在老辈石油人眼里,产量就是效益,可纵观企业持续发展,低成本的产量才是更高的效益。对于油井的增产增效,采油4站从最小投入最大收益摸起。
  配产配注技术是最近比较热门的低成本增效措施,主要通过油水井的日注水量和产油量的合理配套,用注入水更高效的推动地下原油,实现增效,常被技术人员称为“零成本”措施。采油4站充分利用他们的“油水井工况管理控制体系”,分析油水井连通关系挖掘潜力,利用注入地下的水对剩余油“围追堵截”。
  辛42斜46井层间矛盾突出,含水也逐渐上升到96%左右,该站技术人员对比周围油井生产数据,结合控制体系的各个节点找原因,决定放大压差生产,并为对应注水井辛42-43封堵沙二7-8层系,实施后,辛42斜46日增油10.7吨,该井从低效区一跃进入利润区。
  他们还建立“躺井账本”,加紧油水井作业监管,分类记录油水井的躺井原因、修井措施和所需成本,一方面借助修井机会设计提效方案,另一方面寻找预防躺井的管理预案,完善油水井日常管理。
  一次,营72平3井,断脱躺井,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发现该井抽油杆偏磨严重,及时调整设计方案,优选防偏磨配套工艺和配套设备,恢复生产后日产油4.6吨,到目前生产仍很平稳。他们还为3口躺井的油井设计了上提泵措施,日节电87.6千瓦时。
  “基层采油单位谈效益开发,看似高精尖、看似遥不可及,其实就在于‘抠’。彻底吃透生产运行的每个环节、每个因素,精细每一步,优化每道工序,就能提升管理效益,就能减亏增效。”对于基层单位的效益开发,荣磊始终感觉在于精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