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战三昼夜,亲历击毙日军少将
抗战老兵王士青17岁参加八路军,经历游击战、地雷战
2015年09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士青最喜欢看抗战题材影片。 本报记者 刘光斌 摄
   本报记者 刘光斌 通讯员 公为进 冯子学
  因为在抗战期间,看到许多战友因为无法抢救而死去,王士青在日寇投降后便主动请缨做起了连队的医务兵。直至今日,这位已经89岁的老人对当年在沂源石桥参加的伏击战,仍然记忆犹新。
善于游击战让敌人捉摸不透
  王士青出生于1928年,是沂源西里镇王家庄一户贫困家庭的孩子。他和母亲及弟妹7人相依为命。“当时穷得没有饭吃,只能以乞讨为生。”王士青记得当年因为饥饿,自己非常瘦弱。1943年,他尝试报名参加抗日武装,但因为太瘦而被拒绝。
  1944年,王士青再次报名参军,此时终于如愿成为鲁中军区第4师第2团的一名战士,那年他只有17岁。
  成为八路军战士之后,当时弹药匮乏,“打仗时,最多一次是给了5粒子弹,一般多是靠手榴弹和拼刺刀。”
  参军第一年,王士青打的最多的是游击战。“1944年,日本人占领沂水县城,只有补给时才出来扫荡。他们就在周围的山头上远远观察,靠近了就瞄准打两三枪,然后立即撤退。”王士青说,有一次他们在县城外的垛子山向鬼子放了几枪,日军以为被伏击,便调集机枪和火炮向山头打来。然而此时王士青和战友已经撤退,敌人上当了。
激战三天三夜,见证沂源石桥伏击战
  据史料记载,1945年5月份,日军第53旅团长吉川资率领日军一个大队400余人及伪军600余人,由博山至沂水便道向沂源进犯。
  他记得开战前一天晚上10点多钟,他们接到命令,跑步七十多里路到达石桥镇。第二天破晓前,他们到达指定地点,并在石桥镇西南的一处大山沟南边修筑工事设伏。修好工事,部队在此地等候至翌日清晨,一队足有千人的日伪军开拔而来。
  “但是营长传来命令,不等敌人进包围圈不能开枪。”这时王士青和战友们早就瞄准了敌人。令人窒息的二十几分钟后,一声枪响,作战正式开始。“日军少将就是在这里被打死的。”事后王士青才听说,八路军神射手在开战时,率先进攻,将正在与部将合影的日军少将吉川资击毙。
看到战友得不到救治,请缨当医务兵
  不到两年的抗战,王士青印象最深的是在沂源石桥伏击日伪军的那次战役。这场叫做石桥伏击战的战役后来被写入抗战历史,并以现场击毙日军一名少将而闻名遐迩。而且经过这场战役,王士青对战场的伤亡有了更深的认识。
  敌军首脑被杀,日伪军顿时陷入混乱。在八路军密集的火力下,当场便有数百敌人被射杀。“不过日本人的反应非常快,他们很快就凭借附近村庄和地形,修起工事进行抵抗。”王士青说,部队曾经尝试冲锋,但是日本人的抵抗非常顽强。“鬼子就是不投降,那场战斗足足打了三天三夜,还让一部分敌军冲出包围逃了。”王士青记得,后来有大队日军前来支援,八路军伤亡也在增加,最后部队撤离战场。
  “我在战场上看了太多伤亡,有时候眼睁睁看到战友死掉,有一些战士本来可以活下来,但是部队缺少医务兵,一些伤员来不及包扎救治,就都牺牲了。”抗战胜利后,王士青主动请缨,成为部队里的医务兵,并跟随部队南征北战,直到全国解放。
  抗美援朝之后,王士青转业回到沂源老家,并在家乡成家立业直到现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